close

呂有勝  博士生

華梵蓮華佛學研究所

 

論文提要

華梵大學創辦人曉雲法師,是集佛學、藝術、文學、教育於一身的般若行者,曉雲法師於民國七十九年創立華梵工學院(今華梵大學),為中國佛教史上第一所由佛教界創辦之社會大學,學校宗旨為「覺之教育」,是以中國儒家仁民愛物思想與佛教慈悲智慧思想來培育品學兼優青年,以利益眾生並造福人群社會。

曉雲法師讀萬卷書,行萬里路,融合儒佛思想,一生致力佛教教育、藝術教育與社會教育,不僅是具有教育家、藝術家、哲學家的般若禪行者,更是為一代之宗師。

 

關鍵字:曉雲法師、儒佛匯通、華梵大學、園林境教

一、前言

曉雲法師為弘揚中國文化及佛教文化,一生推動「覺之教育」,深思熟慮有計畫推動興建華梵大學,其高超的宏願,古今無幾人,本研究以華梵大學校園景觀設計,來初探曉雲法師儒佛匯通園林境教思想。

曉雲法師在〈環境教育與本院興學理念〉 一文中,論述到環境教育具有潛移默化作用,所以在畫範大學建校時,特別重視園林境教設計。

關照環境教育,可能得到意外的效果;因環境教育對無人日常生活接觸,於不覺間潛移默化,非祇言語之聽受而已。

曉雲法師在〈學之教育-基根培養親切澆沃〉 一文中,論述到自然環境直接或間接影響學生的身心。

自然環境直接或間接影響學生的身心;鳥啼婉轉,雨聲滴瀝,晨光雲彩,雲光山色,綠樹花草,目之所見、耳之所聞,皆有一番愉悅之境界(如圖一)

曉雲導師貫通儒佛思想,著重「自然境教」,依山水環境與大地素材,規劃出友道、威德、禪智、書香、院道、清涼六大景觀區,設置三友路(竹林、梅園、松崗)、阿育王柱、心鏡湖、大學之道、菩堤大道、自然教室、讀書亭、流光書屋、雙翼台、風空劇場、百丈寮、牧牛地、趙卅茶亭、法雨人華、華果同時、華開蓮現、大崙攬勝、古道熱腸、登天梯、精進軒、玉桂清泉、生態池、清涼亭、話農苑、藏六池、好聽溪聲、華梵農園等境教設施。

 

二、本文

()大學之道

曉雲法師在〈大學之道〉 一文中, 1980年到日本麗澤大學訪問時,學校大門書寫「大學之道,在明明德」,感慨的道出,試問國內那所大學注意到這古德明訓以開示學生能「明明德」及「止於至善」,所以在建校時親筆握管大書「大學之道」,立石碑於華梵校區入口處。華梵大學一進校園就是大學之道,豎立大大的石頭,刻上曉雲法師筆墨「大學之道」,曉雲法師取四書《大學》「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新民,在止於至善。」之義,勉勵學子大學之道不但是通往學士的必經之地,更是人生修為之路。

我們華梵大學之當門處豎立一塊大石-「大學之道」,是儒家古書之名言,由於一九八○年,我訪問日本東京千葉縣麗澤大學,在校門外一眼望見在大門額上寫著:「大學之道,在明明德」,當我下車接受教務長及校眾人員歡迎之際,幾乎失儀的忘記了應對。我內心慚愧,深深省察,試問國內那所大學注意到這古德明訓,以開示學生對大學接受教育需在「明明德」及「止於至善」;因此在心中牢記著!於是心中在想,將來真的能於兩千年中國佛教創拓一所大學時,必再當門豎立「大學之道」的大字。當大崙滿山野草,校舍尚未建成,本人還住在文化大學宿舍時,便擬樣設計,亦時常上山小住於組合屋;一朝的清晨,舖紙在樓板地上,握管大書(當時還憶及在麗澤大學門前愧歉之心境)。然而,於今大石豎立以前後八年,我們「大學之道」已走過千千百百學生,誰能憶及這「大學之道」之涵義,誰還思及「明明德」之大義、「止於至善」之真理;乃是創造人生磊落光明之生命,我寫至此,深沉的愧歉與難過(如圖二)

1.法雨人華

在華梵大學華梵堂入口處,設置「法雨人華」含苞的蓮花造型藝術,曉雲法師在碑文提墨寶「佛平等說,如一味雨,隨眾生性,所受不同。如彼草木,所秉各異,佛以此喻方便開示一味之法,如天雨潤大地草木叢林,繁花品類皆得澆潤而枝葉繁茂,花果纍纍。佛雨法雨慧根故,人華亦如是,生命之花鮮麗芬芳,莊嚴國土。」曉雲法師以「法雨人華」勸勉華梵大學師生,人如華,雨如法,華得雨潤,華果繁榮(如圖三)

2.華梵堂:第一棟房舍

華梵堂是華梵大學創立之重要信仰中心,從華梵大學校門口進入經「大學之道」石碑後,再往左行,即可到達「華梵堂」,這是華梵的祖廟,不能忘本。早在民國五十六年,曉雲導師應張其昀先生邀請,自港回國,任教於當時的中國文化學院,即興辦學之志,因礙於當時教育政策,未開放私人辦大學,故未能如願。然而在此期間,導師跋山涉水堪察理想校址,前後留意二十七處地區,而獨中意石碇大崙山。民國七十四年秋,政府恢復開放私人辦學,導師積極展開募款工作,曾多次遠赴星馬各地,舉辦書畫義展,所籌得之資金,悉數購置石碇校區現址;嗣後感德十方善信、社會人士合力護持,積極展開建校工程,多年理想終於實現。民國七十五年九月間,曉雲導師向教育部提出建校申請,民國七十六年六月二十六日於敦化南路成立「華梵工學院籌備處」,同年七月十八日教育部核准籌設工學院,積極展開籌備工作。民國七十七年七月三十一日,本校舉行校舍工程動土典禮,由 曉雲導師與各界賢達等十一位共同執鋤動土,應邀前來觀禮的國內外來賓達二千餘人,中國佛教史上首創的大學院校於是誕生。華梵堂為校舍動工時所搭建的臨時工寮,也是華梵的第一棟房舍;以此為基地,逐漸擴展成宏偉的華梵學習殿堂。每逢全校性紀念或春節聚餐,都在華梵堂舉辦,期全校教職員生緬懷先賢德澤,並惕勵未來,以大法為己任 (如圖四)

3.般若堂

般若禪苑為一處可禪思靜修之樸真優雅的園地,園中「般若堂」、「三千一念寒潭碧,萬古長空皓月明」、「萬里長空一朝風月」、「般若禪苑」暨「功德芳名錄」、「般若禪」等,皆為曉雲導師之墨寶及著作(如圖五)

4.廣欽老和尚紀念圖書館

進入校門口經五明樓後,在薈萃樓對面一棟紅瓦樓房矗立,就是廣欽老和尚紀念圖書館(簡稱圖資大樓),為五層樓宏偉建築;在大學之道的入口為五樓,至於一樓入口則位於心鏡湖旁。紅簷在綠葉中閃爍,亮麗的樓影倒映在湖水中,整個大崙山變得更加明亮,讓寧靜的青山注入了活力,園林教化更加活潑。登上樓頂,看群山起伏,朵朵白雲在行軍,大冠鷲在天空巡弋,101大樓就在山的那一頭,視野遼闊,心胸豁然開朗。

圖資大樓由廣欽老和尚所屬承天禪寺及愛護華梵的四方大德捐助,宏偉瑰麗的大樓才得以高聳在大崙山華梵大學校園中。圖資大樓地下一樓至地上三樓均設有書庫及閱覽區,三樓設置多媒體視聽區,二樓至四樓設置電腦教室、研究小間及普通教室,四樓主要為佛教學系及文學院辦公區域,五樓設置校史室、校覺室、展覽大廳、以及貴賓接待室。在地上一樓設置廣欽老和尚紀念堂,老和尚一生貧苦孤露,堅毅篤樸,潛修百苦,宿慧萌芽,卒至徹悟。老和尚的最後一句話:「無來也無去,沒有什麼事。」更顯示老和尚是一盞不熄滅的禪燈。圖書館是大學的心臟,智慧的泉源,更是師生鑽研學問的場所。圖資大樓使用面積達3209.1坪,共有32間研究小間及約600個閱覽席位,歡迎師生能善用這座十方善眾心血凝結而成的圖書資訊設施 (如圖六)

5.五明樓、薈萃樓、而時館(如圖七)

(1)五明樓:工巧明、醫方明、內明、因明、聲明

進入校門後往前看,一棟宮殿般的建築聳立,典雅宏偉,莊嚴穩重,這就是全校的行政中心:「五明樓」。何謂「五明」?就是佛教「五明學」的學說,包括工巧明、醫方明、內明、因明、聲明五種學說,不只是佛教門內的專利,同時可運用於社會大眾。「工巧明」是運用各種工作技巧於事務上,提高工作效能;「醫方明」強調保健、衛生及健康,學會照顧自己及他人;「內明」為佛教的基本教旨,要頓悟「本性」,須先「明心」,故佛經為開顯人性中「明心見性」的經典;「因明」就是學習邏輯思考,理性的系統分析;「聲明」是利用語言、文字做正確的表達,使能有效溝通。除內明學外,其餘四種明論學說,屬實踐行為,著重在學習、工作及愉快;學習要內外修習,工作要供養承事,愉快要法喜充滿。教師及教育行政人員,若不能甘苦共嚐,只知苦差,必不易成就大用人才;在學習中親嚐苦樂,工作未必輕鬆,但以藝術趣味調劑身心,苦中仍然有樂;工作雖辛苦,當工作完成而有所成就,又增加喜悅的愉快。最主要的關鍵,在於具有學習能力與誠懇毅力,也就是能夠精進;由於精進,正確觀念導引工作的進行,提升工作能力,修養工夫具足,磨鍊忍辱心,嚴以律己,樂在工作,進而培養出堅定智慧人生。

(2)薈萃樓:人文薈萃,以文會友,以友輔仁

從五明樓沿大學之道再往前行,就是人文學院(包括東方人文思想研究所、中國文學系、外國語文學系、哲學系)的所在地:「薈萃樓」,取「人文薈萃」之意,期能人文會集,文風鼎盛,如綠草萋萋,芳草遍地。<論語>中孔子云:「質勝文則野,文勝質則史;文質彬彬,然後君子。」顯示人須文質並重而不偏失;子張更補充說:「文猶質也,質猶文也。」本質就是文采,文采猶如本質,君子去了文采,必與小人不易分別,正如拔了毛的老虎與狗很難區別。<易傳>云:「觀乎人文,以化成天下」顯示人文是以人為核心,一切文化的精神,都是人文精神;文就是道藝,人文就是聖人所創制的禮樂典章制度,以此典章制度來教化天下,就是文化,也就是指文治教化。華梵大學的宗旨為:「人文與科技融匯,慈悲與智慧相生」,以人為出發點,重視人的問題,發揮人的大義,故現代高僧太虛大師說:「人成佛成」。教育與文化不離,互補互彰,「行有餘力,則以學文」;人與人的關係當依「緣起」、「互助」、「無我」的佛教真理,使理解而覺悟到人生就像一張相互交織的大網,緣起說明「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此滅故彼滅」,故知互助為緣的關係,為人服務亦為自已貢獻。學文亦如是,故曾子說:「以文會友,以友輔仁」,孟子云:「仁也者,人也;合而言之,道也。」這種「人者仁也」的人文素養,就是施行修養的教育,也就是人文主義的教育。

(3)而時館: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

從薈萃樓沿大學之道前行,不久就可以看到「而時館」的建築物,這是機電工程學系的實習工廠,目前圖書館亦暫置於此館。取名「而時」之意,語出<論語>學而第一:「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在工廠中學習技巧與技能,必須勤於實習,才能由生而熟,由熟到巧,最後得心應手,再據以創新研發,成就了事業。「而時」的用意,不僅在於工作的勤習,對於做學問與做人的道理,也要時時的反觀自照,察覺自己的思想行為,時時去溫習演練,當能了然清楚。「學無止境」、「學海無涯」,後學者必效先覺的所為,不單是為了學問,更是學做人、學禮儀,舉手投足處處合宜,工程科技的內在散發著人文慈悲的光芒。胡適曾說:「做學問要在不疑處有疑,做人要在有疑處不疑」一個是從小處著眼的精進心,一個是從大處著手的慈悲心。先覺者就是人師,「四海之內若一家,通達之屬,莫不服從」,這就是人師,華梵的師長循循善誘,善導倫理道德觀念,培育正心誠意人格,科技補充人文,人文加強科技,專業深化,文化關懷,讓華梵弟子能成為光明磊落、堂堂正正、文質彬彬的大有用人才。

6.華果同時

在華梵大學運動場左側,設置「華果同時」花開的蓮花造型,曉雲法師在碑文提墨寶「凡花眾類,先花後果,唯獨妙蓮,華果同時,喻吾心意識之善念,同時結成善果。意無先後,故法華懺儀,唯淨六根,吾人慎思明辨,不可不知之,若爾,則一生善慧,福德姻緣,自然增長。故佛世尊以蓮華為喻妙法。」曉雲法師以「華果同時」勸勉華梵大學師生,人品的養成及知識的學習同時進行,奠定好人生未來發展的基石(如圖八)

7.鐘亭:聞鐘聲、煩惱輕、智慧長、菩提生、離地獄、出火坑,願成佛,度眾生。

書香區內首先映入眼簾的是古益盎然的紅瓦鐘亭,矗立在自然教室的入口,好似呼喚學子快到自然中來上課,在青翠的綠葉間更加醒目。鐘亭內懸掛一鐘,響銅所鑄,高約一公尺半,直徑八十公分,重約四百公斤,係由十位雲門及佛教弟子共同捐贈;響鐘外鑄有 曉雲導師所寫的鐘銘:「聞鐘聲,煩惱輕,智慧長,菩提生,離地嶽,出火坑,願成佛,渡眾生。唵伽囉諦耶娑婆呵。願此鐘聲超法界,鐵圍幽暗悉皆聞,聞塵清靜証圓通,一切眾生成正覺。鐘聲醒塵夢。」暮鼓晨鐘能令人當下覺醒,餘音在山中低沉迴盪,一切凡塵瑣事,案牘勞形,頓然消失在清涼山風中。曉雲導師親書「鐘聲醒塵夢」,嵌在石上,佇立於鐘亭右側,鮮紅字體,著實令人當下覺醒(如圖九)

8.流光書屋: 歲月流逝,時不我予。書中有金玉,畫裡有乾坤。

從讀書亭再往前行,可到達典雅精緻的「流光書屋」。命名「流光」,蓋取意於歲月流逝,時不我予,感到片刻時光也有生命波濤中閃爍的波光焯燦。孔子站在河邊看到流水日夜不停的流,不禁感嘆:「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孟子也說:「原泉滾滾,不舍晝夜。」孔子嘆:「日月逝矣,歲不我與」,蔣捷稱:「流光容易把人拋」,流逝的光陰,既往不可復,更要珍惜時光,把握當下。「流光書屋」內陳列創辦人 曉雲導師的著作〈流光集叢書〉系列作品,佛法文藝、文學藝術、隨筆、教育論、仿泰戈爾的「泉聲」四本、環宇周行前後的著述近百冊,雖「流光不可攀」,但「滴水便清涼」,願有緣人,滋潤焦腸。「流光書屋」門常開,右書「書中有金玉」,左寫「畫裡有乾坤」;在「流光書屋」兩側,綠竹盎然,置身其間,有竹人不俗,心寬眼開。在流光書屋小坐,享受山林的寧靜,閒坐書屋讀泉聲,不知春去幾多時(如圖十)

9.自然教室:曉雲法師有感泰戈爾大學園林講座,藉自然環境來培育生命與慧命

從鐘亭左側沿山階拾級而上,可達三處自然教室,各有不同設計,但都在參天林木之間,提供師生於樹下講座,期待學子能在自然的薰習下,陶冶性情,保持天真,活潑自在,從而開展未來美好的人生。自然教室為創辦人 曉雲導師遊學印度泰戈爾大學時,有感泰爾大學園林講座,藉自然環境的感格薰陶,以提升思想、淨化心靈,培育生命與慧命。在自然教室中,靜坐在石凳上,蟲聲鳥聲齊鳴,但越鳴山反而越靜,一日塵勞消失無形,靈台清明,正好思量。華梵人何其幸運,能在山林之中,享受自然,樹中學習。在自然環境中,心曠神怡,無牽無掛,人與自然合而為一,心中自然放下。另外,在松崗也設置石桌石椅的自然教室(如圖十一)

() 菩提之道

沿大學之道經運動場右轉後,赫見「菩提大道」石碑矗立;在進入校門往右側道路,亦有「菩提大道」路標。在「菩提大道」石碑右側,置創辦人 曉雲導師闡釋菩提樹、認植菩提樹的碑文:「種菩提樹,發菩提心;增長善根,增大福慧。」在菩提大道路的二旁,植有菩提樹;雖為路名,實含精義。菩提為梵語,譯為覺,即覺悟;菩提樹為常綠喬木,高可達三十公尺以上,原產印度,梵語稱為畢?羅樹,因佛坐此樹下,証菩提果,故稱菩提樹,又稱覺樹。期盼華梵師生發菩提心(求正覺之心),重視智慧與悲情的培養,以及心性的善導,涵養豐富美善的人生,創造幸福光明的前途。般若經六百卷,旨在<心經>二百六十字,可做為「梵」的代表,以「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悟「無所得」故,平懷似水,自任流行,成等正覺(如圖十二)

1.法華塔

八正道:正見、正思維、正語、正業、正命、正精進、正念、正定。(如圖十三)

曉雲導師於民國六十年起,假陽明山永明寺般若堂宣講《法華經》,長達五年之久。曉雲導師依一宗教觀講述風貌,以觀釋經,並以種種的方便譬喻,宣揚法華妙義。祈願此一妙法靈文源遠流長,智燈普照十方法界,娑婆眾生心靈得以清涼,故發願興建此一功德寶,供養宣講五年的《法華經》經本。由此善緣善相續的功德,於民國九十一年在大崙山慈蓮苑蓮華學佛園內完成導師的心願,莊嚴宏偉的七層法華塔矗立在大崙山上。法華塔設計八角簷牙的結構,代表八正道的正見、正思惟、正語、正業、正命、正精進、正念及正定;在法華塔旁置曉雲導師法語碑林,肅穆中蘊含無限智慧。「開慧楞嚴,成佛法華」,《法華經》教人讀誦、書寫、為他人說、如法修行,由《法華經》幫助善眾悟入佛的知見;開悟之後,再以所誦的經文來印證自己的內在境界,以自己體會的佛法闡釋《法華經》。六祖慧能云:「口誦心行,即是轉經;口誦心不行,即是被經轉。」因此要能「心迷法華轉,心悟轉法華」。

2.三友路:松竹梅

沿階梯拾級而上,首先到達「竹林」,風來疏竹,風過而不留聲,依然虛心亮節。曉雲導師寫竹多以文人君子之風自況、自勵,強調君子竹虛心而有節度,虛心能如大海而容納百川,節度能不屈不撓以靜定功夫自持,因此君子能善養不憂不懼、從容大方的器度。

幽徑隨山轉,忽聞梅花香,「梅園」已然在眼前,「歸來偶把梅花嗅,春在枝頭已十分」;只要寒梅開,崙山便不同。曉雲導師善寫梅花不畏風雪冰霜,「不經一番寒徹骨,怎得梅花撲鼻香」。

通過「熱腸古道」,青松笑臉相迎,終於到「三友路」的最後一站「松崗」,松濤閒不住,坐享一身涼,「一句彌陀,說山中話;六月松風,人間無價。」坐在石椅上靜思量,靈台清明,反觀自照,善生惡去,無限自在。「行如風、立如松、坐如鐘、臥如弓」是告誡大丈夫在行住坐臥該有的威儀。孤松挺立,堅毅卓絕,有「威武不屈、貧賤不移、富貴不淫」的氣概。曉雲導師曾寫《瘦松頌》詩:「瘦松下,曉風涼,清風吹散雲霞霧,曉日騰空大地明,無塵障,法法皆如,法法妙。法妙法,如浩日昇,麗日明,人明心明,事理明,天下太平。」 (圖十四)

3.阿育王柱廣場、功德亭:勉勵學子效法阿育王精神為社會謀福祉。

在華梵大學文物館前,設置「阿育王柱」,高27公尺,直徑1.5 公尺,柱頭為六公尺高,純銅鑄造四面獅頭重8噸,廣場寬闊,曉雲法師設置「阿育王柱」作為華梵大學精神象徵,勉勵師生培養慈悲喜捨四無量心,正氣凜然,效法阿育王之威德,為眾生謀福祉。

曉雲法師在「阿育王柱」廣場入口提對聯墨寶「德威莊嚴耀十方,昂藏高豎施獅子王。」

(如圖十五) (如圖十六)

4.華梵文物館:雪藏之家為鎮館之寶

早在五○年代,曉雲導師環宇周行考察各國教育時,就已發現世界著名大學,幾乎都有創校園地:博物館,以展現各校的創校宗旨及中心思想。一九八七年,曉雲導師以藝術名家的感召,獲得董夢梅、鄭正慶二位名畫家的協助籌備,更得省立博物館楊仕俊館長的贊助,集黃君壁、趙少昂、李超哉等近百位名家捐出精緻作品,舉行藝展義賣,華梵文物館得以在華梵工學院(華梵大學前身)開創之初即正式成立。

華梵文物館目前暫位於五明樓四樓,大門在菩提大道邊,門口即可仰望阿育王柱。文物藝術是人類思想內涵、精神表徵的偉大創作,歷久彌新,為世界所共同珍惜。華梵文物館區分為中華文物區、佛教文物區、校史文物區、以及名人書畫區,其中書畫區創辦人的禪畫更是一大特色,創辦人「雪藏之家」更是華梵文物館的鎮館之寶(如圖十七)

4.之安館:居之安則資之深;資之深,則取左右逢其原

在薈萃樓後方臨菩提大道的樓房,為建築學系與工業設計學系的系址:「之安館」。取名「之安」,語出<孟子>離婁章句下:「君子深造之以道,欲其自得也。自得之,則居之安;居之安,則資之深;資之深,則取之左右逢其原。故君子欲其自得也。」要有高深的造詣,要用正確的治學方法,深入到所研究的學問中,才能默識心通,自然的領會,心裡能安定地處在求學問之中,並作為行事的憑藉,取用起來左右逢源。教育方向當固本尋源,而非臨渴掘井;要從根底改造觀念,才能覺了明達,處之安固不搖,一如房屋居處能長住久安。建築與設計一樣要深造之以道,讓居住者與使用者能夠安心,這也是責任倫理;既然進入此一領域,當勵志不群,並具有「總攝綱維」的氣概,不是小器小用的人物,否則對人類不會有大的貢獻;除此之外,還要能以服務人群為己任,未來才能肩負重任,海闊天空,任我遨遊。在人生中,有創作、有意義,活得如法安樂外,更要使他人也安樂如法,而且使這個人世間更光彩,居之安實為關鍵,因為家是維繫社會安定的基本元素。要達到這個理想,有賴「覺之教育」以產生善斷與悲情濟眾的貢獻,不但精研所需的知識,更須生活的培養。 (如圖十八)

5.霓虹館:工程專業如虹,人文修養如霓

在菩提大道上之安館的對面,就是「霓虹館」,目前為電子工程學系、工業工程與經營資訊學系的系址。取名「霓虹」之意,在於說明電子用於霓虹燈的奧妙,五顏六色,閃閃發光,奪人眼目。在雨過天晴之際,經常可發現彩虹,像一座橋橫跨在天空;霓為虹的外環,內環稱為虹,一般所見為虹,若霓虹同時出現,相互彰顯,更見美麗。引申而言,工程專業如虹,人文修養如霓,二者相融相匯,心物合一,使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平衡發展;淨化心身,改善人生,使之互助發達,而得以欣欣向榮,成就圓滿世界。霓虹燈為一種氖燈,應用蓋斯勒管(Geissler tube)滿儲稀薄氖氣於其中,能放琥珀紅光;如氖之稀薄程度適足以使管中的陰極電輝存在,則此電輝光的明暗隨電流的強弱而變化,且極一致而迅速,每秒可達十萬次的變化。霓虹燈不限於紅色光,若管中儲水銀蒸氣,則發藍紫光,若儲水銀蒸氣與鈍氣的混合物,則發其他顏色光,但通稱為霓虹燈,一般作為商業廣告之用。勤學科技為的就是要服務人群,如霓虹燈在黑夜中閃耀,帶給人們希望。 (如圖十九)

6.世學館:世學與佛學雙軌並進,二部受益

在而時館後方,臨菩提大道,而且在民先館郵局對面的樓房,就是「世學館」,為工學院機電工程學系與資訊管理學系的系址。取名「世學」之意,要根源於 曉雲導師所提倡「二部制」的教育原理,就是佛教入士所創辦的社會學校學生,都能吸收佛教教化的基本思想與精神感格;接受寺院教育的佛教青年,也可以同時吸收社會教育的知識;雙軌並進,二部受益。社會學校的普通教育,稱為「世學」;佛教寺院的僧伽教育,稱為「佛學」。嚴格而言,學習的內容無法明確地加以分別,凡所學以學佛的心態來學習,就是佛學,如果以世俗的觀念來學習,就是世學;凡為了弘法利生、自利利他的心來學習,就是佛學,如果只為了自己求安樂的心來學習,就是世學;凡為行菩薩道而學習,就是佛學;若非為菩薩道而學,就是世學。在「世學館」前有一橋,名為「智度橋」,期能善導學子思想,明淨心境,轉識成智,繼而智為善斷,漸至解惑開慧。所謂善導人心,不只是一個名詞,而是籌措運用施教者的正觀、心力及精神為嚮導,假以時日,理想必能實現。有充分的智慧,就能夠辨認人生的真正意義,時時正念思惟,破除身心懈怠,成辦許多他人所不能為的超卓表現,達到自他兩利而貢獻人群(如圖二十)

于藝館:志於道,據於德,依於仁,游於藝(如圖二十一)

雙翼台:悲智雙運,如車之雙輪,鳥之兩翼(如圖二十二)

()儒佛匯通之道

曉雲法師早年從儒入佛,貫通儒佛思想,出家後潛心修行,深入經藏。曉雲法師在〈衛護中華文化延續之智慧人〉一文中,論述五千年中華之史頁,其中即有二千年是接觸佛教思想之影響,中華文化孕育儒佛思想之相融,並強調一花一草、樹石園林具有淺移默化之教育功能(如圖二十三)

曉雲法師在〈孔教與佛教〉一文中提到佛家很重視功德,這種修養與儒家思想是相輔相成。

講到「佛教與儒教」,我們從歷代祖師告誡弟子的例子中,如六祖大師在南華寺所定的一條寺規說「課餘應讀聖賢書」,所謂讀聖賢書,就是讀孔孟的書。我們現在學佛園開《四書》的課程,也開《易經》的課程。佛教方面,我們感到仁義道德之仁義發於道心,道德發於行為,表現出來的就是道德,在心裡沒有表現出來的這種養性就是道。所以,佛家很重視功德,這種修養與儒家思想相輔相成的。

民先館:民以食為先(如圖二十四)

統理館:統理大眾,一切無礙(如圖二十五)

明鏡樓、明月樓(如圖二十六)

覺照樓:覺性的觀照(如圖二十七)

大崙攬勝(如圖二十八)

玉桂清泉(如圖二十九)

百丈寮

在華梵大學精進軒前左側,設置「百丈寮」,曉雲法師在碑文提〈百丈懷海禪師行誼〉墨寶「百丈山人智禪師明懷海,長樂王氏子,早歲離俗,三學該練,長慕禪法,每思遊訪,會馬祖蒞止南康,乃往謁之。師親近馬祖時,有一日馬祖一喝,耳聾三日而得傳授心印。百丈日常言語簡樸,而於佛法義理精通徹底,精神敏捷,容貌溫和,頗厭聲名而自晦跡。但其道譽自然流布,道俗於洪州新吳界大雄山建一家伽藍寺,請施師為開山第一祖,此即百丈山人智聖禪寺。此山位於洪州府之西一百四十里,有吳源之泉,倒濺千尺,山勢巖巒峻峋,故稱百丈山,訂製清規,率眾參脩,并是墾殖。嘗曰:一日不作,一日不食。唐元和九年(八一四年)寂,壽九十五。師所訂清規,世稱百丈清規,天下叢林無不奉行。宋儒效之,創立書院。」(如圖三十)

百丈禪師叢林二十一條要則

叢林以無事為興盛,修行以念佛為穩當。

精進以持戒為第一,疾病以減食為湯藥。

煩惱以忍辱為菩提,是非以不辯為解脫。

留眾以老成為真情,執事以盡心為有功。

語言以減少為直截,長幼以慈和為進德。

學問以勤習為入門,因果以明白為無過。

老死以無常為警策,佛事以精嚴為切實。

待客以至誠為供養,山門以耆舊為莊嚴。

凡事以預立為不勞,處眾以謙恭為有禮。

遇險以不亂為定力,濟物以慈悲為根本。

牧牛地 :未牧、出調、受制、迴首、伏馴、無礙、任運、相忘、獨照、雙泯(如圖三十一)

華開蓮現

在華梵大學百丈寮左側前,設置「華開蓮現」花開結子的蓮花造型,曉雲法師在碑文提墨寶「蓮華表權實之施,開發因果兩法,俱稱為妙法,法華玄義一曰蓮華多奇,為蓮故華,實俱足佛教以菩薩慈悲行願迴向眾生,同時亦迴向本身慧命,善導人間四無量心慈悲喜捨。」 曉雲法師以「華開蓮現」勸勉華梵大學師生,發慈悲喜捨四無量心,種下善因,才會有善果,不僅可讓眾生受利,亦可迴向本身慧命福報。 (如圖三十二)

趙卅茶亭(如圖三十三)

精進軒:業精於勤、正精進(如圖三十四)

六度樓: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般若 (如圖三十五)

() 溯源之道(如圖三十六)

水源地(如圖三十七)(如圖三十八)

清涼亭(如圖三十九)

話農苑(如圖四十)

藏溜池

六根:眼、耳、鼻、舌、身、意

六塵:色、聲、香、味、觸、法

(如圖四十一)

華梵大崙農園

(如圖四十二)(如圖四十三)

 

三、結論

中華文化儒釋道三家之淵源,對中國人人心之融貫,不特是在學習,而且是一種信仰-心靈上的依歸,儒家思想是中國的道統。佛教雖源於印度,由於佛教思想多與儒學相融;儒之中庸、佛之中道,雖然到最高的境界然有若干異同之處,但總已達到相輔相成而不悖。道家之無為自然的思想,亦為儒佛所融匯之處,此種信性內涵之學養,不祇給人以信心、心思之歸趣。人最重要是心靈之歸,人生有站腳地,所謂生命之安立,不致在人事上如飄蓬斷梗,像大海扁舟之茫茫無著。儒釋道流之安養,在東方之人文思想,其實含有濃厚的宗教氣息。在中國文人、藝術家之生活中,我們不難可以見到,一花一草、樹石園林,便蘊含無限之意趣,賦予聲明之和暢與生機。在生命之過程中,達到不尤不怨而安心立命,竟能悠然以棲適於生活之繁忙中,而又不盡為緊張繁忙之生活所困苦,那得處不盡在學問知識,而多得力於心靈之安養。

曉雲法師早年從儒入佛,貫通儒佛思想,出家後潛心修行,深入經藏。曉雲法師在〈衛護中華文化延續之智慧人〉一文中,論述五千年中華之史頁,其中即有二千年是接觸佛教思想之影響,中華文化孕育儒佛思想之相融,強調一花一草、樹石園林具有淺移默化之教育功能,以園林境教蘊建華梵大學儒佛匯通覺之教育。(如圖四十四)(如圖四十五)

 

參 考 文 獻

一、專書:

1.曉雲法師著,《佛教論文集》,臺北:原泉出版社,1977

2.曉雲法師著,《天台宗論集》,臺北:原泉出版社,1987

3.曉雲法師著,《佛教與時代》,臺北:原泉出版社,1987

4.釋曉雲師著,《羯磨濟度 禪戒相彰》,臺北:原泉出版社,1987

5.曉雲法師著,《佛語垂光》(上下兩冊),臺北:原泉出版社,1988

6.曉雲法師著,《佛學園地》,臺北:原泉出版社,1990

7.曉雲法師著,《佛教教育講話》,臺北:原泉出版社,1990

8.曉雲法師著,《觀音園行》,臺北:原泉出版社,1992

9.曉雲法師著,《拓土者的話》,臺北:原泉出版社,1993

10.游雲山著,(曉雲法師)《曉雲法師的智慧之語》,臺北:原泉出版社,1993

11.曉雲法師著,《禪畫禪話》,臺北:原泉出版社,1994

12.曉雲法師著,《華岡緣影錄》,臺北:原泉出版社,1995

13.曉雲法師著,《法華講義疏抄》(上下兩冊),臺北:原泉出版社,1996

14.曉雲法師著,《南韓行腳》,臺北:原泉出版社,1996

15.曉雲法師著,《園林思想》,臺北:原泉出版社,1996

16.曉雲法師著,《華梵歌曲集()》,臺北:華梵人文科技學院,1996

17.曉雲法師著,《佛教論文集》,臺北:原泉出版社,1997

18.曉雲法師著,《佛學演講集》,臺北:原泉出版社,1997

19.曉雲法師著,《佛學獻詞》,臺北:原泉出版社,1997

20.曉雲法師著,《行妙音妙》,臺北:原泉出版社,1997

21.曉雲法師著,《人間法語》,臺北:原泉出版社,1997

22.曉雲法師著,《佛教演講集》,臺北:原泉出版社,1997

23.曉雲法師著,《佛教文化與時代》,臺北:原泉出版社,1998

24.曉雲法師著,《佛學散論》,臺北:原泉出版社,1998

25.曉雲法師著,《佛禪之源》,臺北:原泉出版社,1998

26.曉雲法師著,《禪思》,臺北:原泉出版社,1998

27.曉雲法師著,《泉聲》,臺北:原泉出版社,1998

28.曉雲法師著,《泉聲二輯》,臺北:原泉出版社,1998

29.曉雲法師著,《青哦集》,臺北:原泉出版社,1998

30.曉雲法師著,〈寰宇周行散記〉,臺北:原泉出版社,1998

31.曉雲法師著,《佛禪之源》,臺北:原泉出版社,1998

32.曉雲法師著,《教育.文化》,臺北:原泉出版社,1998

33.曉雲法師著,《禪詩禪師》,臺北:原泉出版社,1998

34.曉雲法師著,《覺之教育講話》,臺北:原泉出版社,1998

35.曉雲法師著,《曉風散記》,臺北:原泉出版社,1999

36.曉雲法師著,《泉聲三輯》,臺北:原泉出版社,1999

37.曉雲法師著,《泉聲四輯》,臺北:原泉出版社,1999

38.曉雲法師著,《曉風散記》,臺北:原泉出版社,1999

39.曉雲法師著,《三年文集》,臺北:原泉出版社,2000

40.曉雲法師著,《語絲》,臺北:原泉出版社,2001

41.曉雲法師著,《淨苑隨筆》,臺北:原泉出版社,2003

42.曉雲法師著,《四時散記》,臺北:原泉出版社,2003

43.曉雲法師著,《清涼法語》,臺北:原泉出版社,2004

44.曉雲法師著,《禪話》,臺北:原泉出版社,2005

45.曉雲法師著,《妙行安樂》,臺北:原泉出版社,2007

46.曉雲法師著,《泉聲五輯》,臺北:原泉出版社,2007

47.《曉雲導師紀念館落成特刊》,新北:蓮華學佛園,2012

48.曉雲法師著,《逝水年華》,臺北:原泉出版社,2014

49.曉雲法師著,《智慧如海 善法如水 曉雲法師書畫集》,臺北:原泉出版社,2015

二、特刊:

1.《千古雲山覺夢長 創辦人曉雲導師員及十週年紀念特刊》,新北:華梵大學,2014

三、論文:

1.《華梵大學創辦人曉雲法師斯香行一研討會暨第十三屆國際佛教教育文化研討會》,新北:華梵大學、華梵佛學研究所、華梵文教基金會、曉雲法師研究中心,2011

2.《紀念 曉雲導師百歲誕辰第十四屆國際佛教教育文化研討會》,新北:華梵大學、華梵佛學研究所、華梵文教基金會,2012

1.jpg

圖一
 

2.jpg

圖二
 

3.jpg

圖三

4.jpg

圖四

5.jpg

圖五

6.jpg

圖六

7.jpg

圖七

8.jpg

圖八

9.jpg

圖九

10.jpg

圖十

11.jpg

圖十一

12.png

圖十二

13.jpg

圖十三

14.jpg

圖十四

15.jpg

圖十五

16.png

圖十六

17.jpg

圖十七

18.jpg

圖十八

19.jpg

圖十九

20.jpg

圖二十

21.jpg

圖二十一

22.jpg

圖二十二

23.png

圖二十三

24.jpg

圖二十四

25.jpg

圖二十五

26.jpg

圖二十六

27.jpg

圖二十七

28.jpg

圖二十八

29.jpg

圖二十九

30.jpg

圖三十

31.jpg

圖三十一

32.jpg

圖三十二

33.jpg

圖三十三

34.jpg

圖三十四

35.jpg

圖三十五

36.png

圖三十六

37.jpg

圖三十七

38.png

圖三十八

39.jpg

圖三十九

40.jpg

圖四十

41.jpg

圖四十一

42.png

圖四十二

43.png

圖四十三
 

44.png

圖四十四

45.jpg

圖四十五

 

 

 

 

 

 

arrow
arrow

    On philosoph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