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釋心傳 博士生

華梵蓮華佛學研究所

 

論文提要

「臨終助念」是佛教淨土信仰中特有的臨終處理儀式,雖然並非傳統的佛教實踐確是信仰淨土的佛教徒在宗教生活當中,透過對經典的理解與實踐,逐漸形成的理性化的宗教活動。本章將考察佛教經典、佛教史以及外在的社會脈 絡,並透過各項助念文獻、助念手冊與實際參與,完整地呈現出臨終助念的宗教 內涵。

 

關鍵字:淨土宗、淨土法門、 臨終助念、 意涵

一、緒論

(一)研究背景

1.淨土宗臨終助念之考察

在死亡之際,佛教徒認為「正念」是死往何處去最關鍵的一部份,早期的 佛教經典《大般涅槃經》中,佛陀便說個人臨終時必須保有正念,方能生在清淨 之地,不然則受生前業力的牽引,再受輪迴或下墮地獄:

破戒之人。天龍鬼神。所共憎厭…臨命終時。心識怖懼。設有微善。悉不 憶念。死即隨業受地獄苦…如是轉轉無解脫期…比丘持戒之人。天龍鬼神。所共恭敬…諸善鬼神常隨守護。臨命終時。正念分明。死即生於清淨之處 。

John Bowker1996185)曾說明佛教對於此世與彼世間是否具有持續性、或需透過某種仲介,在不同的佛教派別有不同的說法。而中國佛教便認為生命的過渡不是直接的,持續之流將繼續蓄積,以成就下個形式,而活著的人可以幫助那些死去或正在死去的人們,利用佛像、誦經、讚歌等精神力量,來幫死者超度。西藏佛教則將此觀念進一步地具體化與形式化,有了《中陰救度密法》,所謂的「中陰」,指的便是死後的過渡階段。

正念是否能夠被順利地提起與保持,則視個人在生前是否遵守戒律而定,設若個人沒有持戒、守戒的習慣,在將死之時,往往會因為對死亡的恐懼,而無法及時提起正念正念含攝了所有的修行綱領,各種教理、戒律都在追求正念的 前提下發展。

2. 臨終正念與善不善心死亡的關係

在《瑜伽師地論》中進一步討論死亡的條件與種種狀態,其中對於臨終正念 的提起有更詳盡的說明:

云何善心死

猶如有一將命終時

自憶先時所習善法

或復由他令彼憶念

由此因爾時信等善法現行於心…

云何不善心死。猶如有一命將欲終。自憶先時串習惡法。或復由他令彼憶念。彼於爾時貪瞋等俱諸不善法現行於心…

又善心死時安樂而死。

將欲終時無極苦受逼迫於身。

惡心死時苦惱而死。

將命終時極重苦受逼迫於身。

這裡對於臨終所生的「善心」與「不善心」,指出兩個重要的影響因素,一 是臨終者自身的憶想,如前所述與個人的修行、習氣等因素有關,二是他人之所 作所為促使臨終者有所憶想,旁人可以促使臨終者升起善念,也可能勾起臨終者 各種貪嗔執著意即旁人可能扮演著重要的角色。另一方面,「善心死」與「不 善心死」對於死亡境況的影響亦有所不同,分別是「安樂」與「苦惱」、「無極苦 受」與「極重苦受」,這是可供觀察的外在條件。

正念並不僅是一個臨終時的追求,佛陀在鹿野苑所闡明的「四聖諦」、「八 正道」 目的即在激發、培養、維持正念,往涅槃這個目標努力。

 

二、淨土思想與相關經論中的正念念佛

而中國佛教中,淨土思想的興盛 ,使得正念得以稱念佛名的方式來追求,而「持名念佛」也從 觀想念佛、實相念佛逐步地發展到口誦念佛的方式。這樣的修行方法,有幾個主 要的依據,如《無量壽經》,其中記載無量壽佛的故事,法藏比丘本來是一國的國王,在聽聞佛法後深受感動,便捨棄王位出家,他並且發下四十八個誓願,立誓在其國土中的眾生成就之前,不願成佛,其中的誓願便包括幫助稱念其名號的人往生其國土。

《阿彌陀經》則記載阿彌陀佛 國土中各種奇妙莊嚴的景色,其中提到,如果有人一心不亂地稱念阿彌陀佛七天,在他臨終時,阿彌陀佛便會前 去迎接。

後魏曇鸞 將

《無量壽經》

《觀無量壽經》

《阿彌陀經》

貫通起來強調「彌陀淨土」的可欲性與稱名念佛的修行法。他認為要超脫業力的束縛究竟 成佛有依靠「他力」與憑仗「自力」兩種修行道路,然而在「五濁惡世」 中往往有許多困難與障礙,要憑仗自己的力量並不容易。

因此他提倡修佛者藉著 稱念阿彌陀佛的名號,承受其願力的庇護,幫助自己堅定志向,專心修行。

他認為,當初法藏比丘發下的四十八願,便是他成佛(阿彌陀佛)後所具有的能力(陳 揚炯,2001119-125)。

因此根據經典的描述,修行者應深信阿彌陀佛的願力,並奉行其教誨,時刻稱念佛名,必得以往生阿彌陀佛的極樂國土,在彌陀淨土中,便可在阿彌陀佛及諸善事的幫助下,修行成佛。曇鸞更進一步指出,儘管是犯了五逆重罪的人,若能在臨終之際具足十念,也可以「帶業往生」西方(陳揚炯,2001135)。

唐代善導將「稱名念佛」解為口誦念佛外,認為「南無阿彌陀佛」之「南無」即是「歸命、發願與回向」之意,因此口稱「南無阿彌陀佛」者便是發願往 生,這個行動既是願也是行 (陳揚炯,2001323),因此在《觀無量壽經中五逆十惡之人便可藉由口誦佛名而「具足十念」,往生西方世界。

另外,《觀無量壽經》將往生淨土者分為不同的層次,歷來多認為往生淨土者皆是聖人與善人,善導則力倡從修行念佛之人到多行惡業之人,只要臨終時能獲得開導而發善念, 都可往生西方淨土:

觀經定善及三輩上下文意,總是佛去世後五濁凡夫,但以遇緣有異,致令 九品差別。何者。上品三人是遇大凡夫,中品三人是遇小凡夫,下品三人 是遇惡凡夫。以惡業故臨終藉善,乘佛願力,乃得往生 。

而從經典對臨終的記載來看,正念不僅是日常修行的目標,在外部的表現上,臨終時不失正念,也是成功往生淨土的顯示,「是人終時。心不顛倒。即得 往生阿彌陀佛極樂國土」 、「是人臨終。不驚不怖心不顛倒。即得往生彼佛國土」 。

當所謂的正念被理解為亦可透過口誦以至於心念來達成,臨終者自己亦應不斷唸誦佛名,以提起正念,若是不順利,旁人也可以出聲念佛來幫助臨終者保 持正念。在這樣的背景下,出現的是唐代善導在《觀念阿彌陀佛相海三昧功德法門》一卷提到:

行者等若病不病欲命終時…

心亦專注。

觀想阿彌陀佛,心口相應聲聲莫絕。

決定作往生想華臺聖眾來迎接想。

看病人需數數問病人見何境界。

若說罪相,旁人即為念佛,助同懺悔,必令罪滅。

若得罪滅。華臺聖眾應念現前。

 

 

三、臨終助念的重要性

善導認為,當病人臨終之時,應該要心觀想阿彌陀佛,口念阿彌陀佛名號,持續不斷,若是病人被過去所做的罪業所纏縛,苦惱困頓,旁邊的人應當幫忙出聲念佛,以幫助臨終者懺悔,使其順利往生極樂世界。此處雖未出現「助念」此一用語,但目標是在幫助病人滅罪懺悔,求生極樂,與「臨終助念」已十分相近。

而唐宋以後陸續地出現各種由佛教徒所編纂的「往生集」,主要記載前人往生彌陀淨土的經驗,用以宣揚淨土思想,其中也出現了將臨終念佛與往生連結起 來的場景如五代的《往生西方淨土瑞應刪傳》中記載,曇鸞知道自己壽命將盡,召集了三百餘名弟子齊聲念佛,在念佛聲中過世:

集弟子三百餘人,自執香爐,面西教戒門徒,勸崇西方,以日初出時,齊聲念佛即便壽終。寺西五里有一尼寺。聞空中音樂西來東去。須臾又聞 東來西去 。

稱念佛號不僅有堅定意志的功能,更代表了對阿彌陀佛志業的認同,因此稱號的同時便是對於自身罪業的懺悔、並發起普渡眾生的誓願,進一步能夠消 除念誦者的惡業。《往生西方淨土瑞應刪傳》便記載臨終時聽從善知識的指示念 佛,而得以順利往生的故事:

汾州人不得姓

殺牛為業。臨重病,見數頭牛逼其身,告妻子曰:請僧救我。請僧至。病人曰:師誦佛經,如弟子重罪還救得否。師曰:觀經中說 臨終十念尚得往生,佛豈妄言。

忽爾異香滿室便終。眾人皆見異香瑞色祥 雲遶其宅上矣 。

溫文靖妻并州人,患在床。夫告曰:汝念阿彌陀佛。念佛口不絕,便見佛國。後告夫,為設齋,要往西方去。齋畢曰:努力念佛 。

從這裡的記載,我們無法得知這些人生前是否為佛教徒,然而前者以殺牛為業,兩人皆憑藉著臨終念佛,得以往生淨土,收錄進往生傳內,說明了「臨終念佛」得以滅罪往生的看法,在當時已經相當普遍了。

北宋沙門戒珠所編集的《淨土往生傳》,記載了兩則更近似於現代助念的往 生事蹟兩者皆是素有修行的比丘,在臨終時,請弟子助聲念佛以增正念。一是 唐時僧人神素,於佛教義理通達無礙,一心求生淨土,而後染病,召集弟子在旁齊聲誦經念佛,安然往生:

謂弟子曰:今吾之病,幸無諸苦,汝徒何以助我?即令弟子揭聲以讀觀經, 素乃靜聽,聽已,又復自念阿彌陀佛觀音勢至二菩薩,並海會諸菩薩,如是稱念往返數番…迄於中夜,挺身安坐,以謝于世 。

另一則記載唐時僧人惟岸,於觀想時見觀音勢至二菩薩,便知自己:「吾之西行乃其時也」,而後召集弟子助聲念佛:

令諸弟子助聲念佛…乃仰目西顧,遽以亡焉 。

這兩則記載比較不同的地方是,臨終者在預知自己的死亡後,要求門人弟子一起念佛,並且特別使用了「助」這個字,相對地提升了旁人念佛的重要性, 幾乎可以看做是「助念」的前身。綜合善導對於臨終可助聲念佛的看法,以及往生集中「助聲念佛」的實踐,對於臨終正念的助成,已經逐漸發展出助聲念佛的概念與作法。

然而早期往生傳記載的對象多是虔信的佛教徒,雖有出家在家、男女老少各種人但生平皆多積善行且精勤於修行,因此常見的場景是臨終者不為 病苦或恐懼所困擾,重申往生淨土的信心後安然而逝,其時則伴有天樂、異香或滿室光明,旁人助聲念佛的必要性較不為人強調。

然而,現代助念的形成並不僅是「助聲念佛」,而需要另一個積極的力量來 帶領、開導與支持臨終者念佛,這個力量就是「助念者」,也就是佛經中的「善 知識」 。

明朝沙門袾宏所編輯的《往生集》中,列有「惡人往生」一項,共錄 八名生前多造惡業臨終卻得往生的事例。

所謂的惡業包括以殺生為業、違背善 良道德或不守戒律者,其中五名是忽感悔悟發憤持戒精進,而得以往生,因此 跟前述狀況較為接近,而另外三名分別是殺牛為業殺雞為業、違反戒律的人,他們在生時都不曾接觸佛教,臨終時或病或痛,無可依從主動求教於僧人與佛教徒,於是如法稱念佛名,順利往生極樂世界 。

在此,傳遞念佛法門的「善知識」,於臨終階段便扮演著重要的角色。

《佛說觀無量壽佛經》中記載生時不修善業的人,臨終時若得到善知識的開導安慰, 誠心念佛,便可得往生:

如此愚人臨命終時,遇善知識種種安慰為說妙法教令念佛,彼人苦逼不遑 念佛。善友告言:汝若不能念彼佛者,應稱歸命無量壽佛。如是至心令聲 不絕,具足十念稱南無阿彌陀佛…得往生極樂世界 。

因此,對淨土思想與信仰有一定的認識,素有修行的佛教徒,符合經典所 說一心念佛、誠心發願往生西方,奉行諸種善行、齋戒、供養僧尼,臨終時便能 不失正念、見到諸佛來迎 。

而生平未曾修行、甚至不識佛法的的人,若是在臨 終時能得善知識為其說明佛法種種,因而發起誠心念佛,便能消除罪業,往生西方 。

 

四、無量壽經中的九種往生狀況與助念訣要

《佛說觀無量壽佛經》依生平所做善惡業及修行程度,將往生狀況細分為九種 (參見附表 1)。

這九種狀況雖都是往生西方極樂世界,然而在世時所做功 課與修行不同,因此到西方後,進一步成佛的時間與程度也不一樣。值得注意的 是,在中品中生以前都是生平便瞭解佛教義理,並身體力行的佛教徒,這樣的 人臨終時正念分明、心無怖懼,可見到西方聖眾來迎接。而自中品下生起,則是 生平未接觸佛教義理的人,若是在臨終時遇到「善知識」善加開導,教導其大乘 經典的意義,指示西方極樂世界,提起正念,也能獲得往生的機會。

對於生平沒有接觸佛教、或信心不深的人來說,「善知識」扮演了「橋樑」 的角色將佛教義理介紹給不識佛教或不具信心的臨終者,帶領他們皈依、念佛, 對阿彌陀佛生信心,而能憑藉阿彌陀佛的願力往生西方世界。而當代的助念者所 扮演的便是「善知識」的角色,在臨終場景,對臨終者與家屬介紹阿彌陀佛淨土,傳達助念的目的與方法他們也許都與助念者素不相識,也可能沒有任何佛教背景,因此助念者不僅必須通達助念的目的、根據和儀式,還必須能清楚地對他人加以說明與勸導。

目前在助念團的課程與經驗分享中,很重要的一部份便在於怎麼對臨終者說、說甚麼,如何簡要、清楚而明白地陳述阿彌陀佛的志業,指出死亡並不可怕,可以憑藉佛陀願力往生西方淨土,並適時地幫助臨終者放下牽掛與執著,都是助 念者會面對的考驗。從各項助念文獻中也可以觀察到這個重點,其中除了說明助 念的根據與作法外,更大力倡導助念團的組織,目的在於裨益人們學習助念方法,進而主動為人助念。

《臨終三大要》曾提出三個重要的助念準則,「第一、善巧開導安慰,令生正信。第二、大家換班念佛,以助淨念。第三、切忌搬動哭泣,以防誤事」(印光,199921-22),第一項便是指出善知識這個概念,第二項則是「助聲念佛」 的實施細則,是對臨終者的具體支持。而第三項「切勿搬動哭泣,以防誤事」則 源自佛教的死亡觀,佛教認為人死後,其神識將因生前的業力、個人的習氣或臨 終時的想法而投生到不同的地方。然而斷氣後,身體雖然死亡,但是神識尚在,各種感覺甚至較生前細緻,且為了死亡的痛苦而苦惱困頓,一旦碰觸其身體、強 為更衣,或是在一旁悲哀哭泣,引起亡者痛苦掛心,便無法提起正念,往生西方,因此在助念的八小時間,應避免任何碰觸或搬動。

助聲念佛是促成臨終正念的方便法門,而善知識則是助念得以開展的契機,有所轉變的是,在助念活動中,這兩件事不再是因緣巧合的「遇」與「不遇」,而是由佛教徒臨終者及其家屬採取積極的角色,主動邀請蓮友前來助念,或是 由蓮友主動擔任起善知識的角色為臨終者助念。這是一個積極的轉化,經由自願 的助念者,將往生淨土的機會進一步地提示、開放給所有人。

因此,助念的目的便是主動地尋找或扮演善知識的角色,在臨終者最後一 段路途上,教導家屬正確的處理方式,幫助臨終者認識西方淨土,鼓勵他提起信 心、發願求生西方,而在痛苦的死亡過程中,不斷地以念佛聲來提醒他、支持他。 即便臨終者是虔誠的佛教徒,都可能會因為死亡時的痛苦混亂了原先的信仰,而 升起執著、怨恨與留戀種種心理,在一念之間喪失往生西方淨土的機會,經由旁人不斷稱頌佛名的提醒與支持,臨終者在混亂痛苦之際,也許可以因為這些提醒而生信心。

從筆者的資料顯示,有關「助念」的完整理論與作法,以民國十九年印光 的《臨終三大要》為最早且最詳盡的資料 。在此文中他清楚地說明了助念的理 論根據與操作細則,積極推行以「念佛往生淨土」為中心的佛教禮儀。他批評時人求積福德福報的觀念,認為這樣只會使人心生牽絆、無法解脫,反而再墮入輪 迴之中;而講究參禪開悟則是另一種迷思,自力不足、又無佛力可恃,亦難脫出 輪迴得生西方因此專心「念佛」才是一切方法的根本,所有的行動與儀式都不 能脫離「念佛」而獨立,他並以此批判當時盛行的「還壽生」、「寄庫」等佛事, 認為這些佛事非但無用,徒增死者對於塵世的牽絆,其施行更是出於後人的偽 造,而非佛經本意(印光,19997-11)。

他從個人孝順慈悲的心理出發,認為個人應盡力規勸父母兄弟等人念佛求 生西方使他們能從生死輪迴的痛苦中解脫,在他們病亡之際,為他們助聲念頌 佛號,幫助亡者提起正念,若是死者因而得生淨土,便是莫大的利益與功德!因此,助念的要點在於建立臨終者往生西方的信心,帶領他專心念佛求生西方。印 光對於助念的幾個基本看法成為後來助念的指導準則,現今所印行的有關助念與 喪儀的小冊子,大約都不脫離這個範圍。然而,我們不應貿然地將印光視為臨終助念的發起人,從當時的佛教雜誌 與相關書籍出版的狀況來看,助念在當時已經為佛教徒所實行、甚至被有意識地 推動了一段時間。另一方面,印光對於助念的提倡則是無庸置疑的,不僅是《臨 終三大要》一書所造成的深遠影響,他的在家弟子李炳南所創立的台中蓮社,亦 是台灣最早推行臨終助念的佛教道場之一。

而當時佛教內部助念的狀況,或許可以從美國學者 Holmes Walch 的田野經驗中瞭解,在《近代中國的佛教制度》The Practice of Chinese Buddhism 1900-1950 中他提到:

如果和尚在叢林中生病,沒有家人在旁,客堂將施予藥物治療,並且拜懺 幫助他康復…如果死了…請四位和尚圍繞著屍身念佛…七小時過後,為屍 身清洗、剃髮刮臉(Holmes Welch,1988123)。

從這裡看來,為臨終者念佛在寺院內部已經是一種常規了,並且已然有念「七」小時的規定,然而本書並沒有提到「助念」此一詞彙,除了研究者語言上 的侷限造成亦有可能是當時對於這個活動的「詞彙」尚在成形中,從民國十九 年印光的「臨終三大要」中便可發現,作者雖已使用「助念」一詞,但亦使用其 他詞彙來形容助念活動如「念佛」、「助念佛號」或「換班念佛,以助淨念」等而有關助念的組織,《飭終津梁》一書中則提出「臨終助念會」的組織辦法與章程 。

《海潮音文庫》 重新編輯了民國九年至十八年間,於佛教雜誌《海潮音》 發表的文章。其中收錄兩篇討論臨終處理的文章,分別是《念佛飭終津梁》(炊萸主人  1931326-340)與《飭終須知》(耿君鑣  1931340-349),主要勸導家屬莫於臨終者身旁悲哀涕泣,更不要因循沿襲過去的傳統儀式,應請僧尼或有德 之士前來念佛,或是自為亡者念佛助生。

文中對於助念活動的描述,除了使用「助念」一詞外,較常使用「臨終念佛」、「念佛助生」、「念佛飭終」《念佛飭終 津梁》文中更鼓勵大眾成立「念佛飭終團」民國二十一年,印光的「一函遍復」文中便只用了「助念」與「臨終助念」 兩個詞彙,至四十三年,世了在出版的《飭終須知》中,主要都使用「臨終助念」 一詞,並提倡「臨終助念團」的組織。相對應於當時可見的各種文獻與佛教雜誌 。

「助念」與「助念團」已成為教內對於助念活動的專有名詞,而隨著專有名詞的確認與沿用,助念活動的內容與施行方法也更趨細緻。

當代台灣助念活動之興起:在探討當代台灣的助念活動前,必須先從台灣早期的佛教傳統看起。學者咸認為自清朝時佛教傳入台灣迄今,可分為幾個階段,分別是清代、日據時期、以及政府遷臺以後 。清朝統治時期,佛教隨著移民傳入,因而富有高度閩南色彩,以禪淨雙修的寺院與齋教為主。日據時期的「皇民化運動」造成台灣佛教於 外在形式的高度日本化,另一方面,齋教則因得到全島性佛教組織的接納持續發展。

(王順民1995、藍吉富1999、姚麗香1988)政府遷臺以後,大陸各省的佛 教僧侶和佛教組織紛紛來臺,成為齋教和日本化佛教外的一大勢力(江燦騰1988楊惠南1988)。

東初是從大陸來台的僧人,他曾描述當時的台灣佛教:在信仰的目標上,大多數信徒皆著眼於現世的幸福,而不求未來的善報;在信仰的形式上,受到齋 教與日本佛教的影響,出家眾與在家眾間沒有明顯的區別,佛教徒的生活亦無相應的制度與準則雖然到處都有寺院齋堂,但內中的釋迦牟尼旁,坐的卻是呂祖、玉皇等各種神明,寺中人員為人誦念的是玉皇真經或是血盆經(東初 1979 106-109)。光復後,相繼從大陸來台的僧人便是致力於改變上述的狀況,由於中國佛教傳入台灣前,於大陸已產生各種不同的路線,因此在台灣亦有傳統派和革 新派之不同。在台灣較有影響力的傳統派主要宏揚西方彌陀淨土的持名念佛法 門,亦成為台灣早期佛教徒「普遍的信仰」(江燦騰  1988)。

在這樣的背景下,台灣的佛教不僅有著不同的派別和變遷,也相應台灣的喪葬傳統,發展出自己的對應方式。

 

五、結論

純正的淨土法門是既容易又殊勝的法門。龍樹菩薩在《易行品》裏就說,這個法門叫做「易行道」。容易的原因是,純正的淨土法門只要一句南無阿彌陀佛就具足往生極樂淨土資糧。一句南無阿彌陀佛只有六個字,因為簡單容易,所以才能夠普被三根。另一方面,念佛人不但在今生今世就可以確定往生極樂淨土,而且往生就能夠快速成佛,所以簡單的背後有它高超甚深之理。

眾生除了要解決生死輪迴大事之外,亦常期盼既長壽又健康。只要專一虔誠地念佛,就能脫離生死輪迴,往生極樂成佛,亦能夠得到此附帶的小小利益世間福報為了讓眾生安心念佛,印光大師(18611940)勸曰:

須知真能念佛,不求世間福報,而自得世間福報。如長壽無病,家門清泰,子孫發達,諸緣如意,萬事吉祥等。若求世間福報,不肯迴向往生,所得福報反為下劣;而心不專一,往生更難決定矣。

 

參 考 文 獻

1. 劉宋,三藏.良耶舍譯,《佛說觀無量壽佛經》,《大正藏》第12冊。

2.曹魏,天竺三藏康僧鎧譯,《佛說無量壽經》《大正藏》第12冊。

3. 唐,善導撰,《觀無量壽佛經疏》,《大正藏》第37冊。

4.龍樹菩薩造,後秦龜茲國三藏鳩摩羅什譯,《十住毘婆沙論》《大正藏》第26冊。

5.北魏,曇鸞撰,《無量壽經優婆提舍願生偈註》,《大正藏》第40冊。

6. 唐,善導撰,《觀念阿彌陀佛相海三昧功德法門》,《大正藏》第47冊。

7.姚秦,鳩摩羅什譯,《佛說阿彌陀經》,《大正藏》第12冊。

8.唐,善導撰,《往生禮讚偈》,《大正藏》第47冊。

9.北齊,道綽撰,《安樂集》,《大正藏》第47冊。

10.唐,善導撰,《安樂行道轉經願生淨土法事讚》,《大正藏》第47冊。

11.淨慈居士編輯,《慧淨法師講演集 (一)》,臺北 :淨土宗文教基金會, 2005

12.釋慧淨著,《純粹的淨土法門》,臺北:淨土宗文教基金會出版,2010

2-20.jpg

 

 

 

 

 

arrow
arrow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On philosophy 的頭像
    On philosophy

    問哲 On philosophy

    On philosoph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