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吳信德 吳盧麗惠 博士生

華梵蓮華佛學研究所

 

論文提要

民諺:「緣是偶然,命是生辰八字,是生命價值觀,有命才有緣,以命定住緣。」人各有命,緣各自隨之而過,這是千真萬確。筆者有緣承傳道家崑崙仙宗劉培中老師一脈相承,秉大慈大悲之胸懷,發救人救世之宏願,道家的生命智慧,並以禪改變了我人生……(命),以修身積善而增加多方「善緣」,五十多年來經過無數驗證所得結果大致相同,但都離不開命由天註定,隨緣不變,不變隨緣。

 

關鍵字:緣與命、論緣分、論因緣、論果報

一、前言

感恩曉雲導師,創辦華梵大學教育體系,提倡覺之教育,培育有品德、有學養的優秀人才,更要感恩修慈園長承先啟後的為佛教為眾生而努力經營覺之教育。

人生只有使用權,沒有所有權,因此我們應該如何把握當下,恆持剎那而且要分秒不空過,步步踏實作,這就有讓我們認真思考與去實踐的,因此對於緣與命的關係產生了興趣,今天要來討論緣與命關係之研究。

人來這個世間就像宇宙間的過客,人的壽命活到百歲以上就稱為人瑞了,而看看枯木蔘天,若不刻意砍伐,則比我們長壽多了,甚至上千年。

所以我們要如何應用有限的生命去發揮無限的良能而成為人人敬仰的人上人,也有人作惡多端,也可能成為人人喊打的過街老鼠,那我們就要修養自己,修於內,行於外,處處與人結好緣,盡可能成為別人的不請之師,成為別人生命中的貴人。

好緣結的愈多,相信人生的歷程是愈過愈精彩,那麼命也會改了,我們的生命無法用尺去量他的長度,但我們可以去擴展生命的廣度與深度。那麼我們走的路就越寬廣平坦。相信命也就改變了,人生的歷程是充滿了彩色與驚喜的。

有句話說:有緣的話,對方所說的話句句都是真理,無緣的話,真理都可扭曲成是非,看看當今的新聞媒體,危言聳聽,輿輪撻伐,因此是非曲直自有公斷,不必我們爭得面紅耳赤,真心期待新聞工作者都能報真導正,發揮良能,發揚社會善良風氣,是人民的幸福,也是國家之大幸也。

因此我們也唯有持續的、認真的修行自己,修於內、行於外,不論是起心動念、語默動靜之間,或行住坐臥一切由心造,半點不由人,相信人人的緣是可從惡念轉成善緣的。命也不是聽天由命,而是緣與命都可由自己創造而來。

也相信欲知前世因,今生作者是欲知來世果,今生作者是,要知享福了福,福盡悲來,吃苦了苦,苦盡甘來,人生只有使用權,沒有所有權,唯有把握當下,步步踏實作,就沒有枉費來這個世間走一遭了。

 

二、探討的方法及範圍

每個人的命都不一樣,甚至有些人的命與另些人的命形同雲泥,但各個人成就各個什麼樣的命卻不是無因的,任何人的命都是有原因的,任何人的命都離不開「因緣」二字,只是有些因緣是比較可知的,有些因緣則是比較隱微的,有些突發的災禍影響一個人的命,看來彷彿是沒有道理可講的,但分析起來也是有因有緣的,只是有些因緣是內因內緣,有些因緣則是外因外緣,因緣有內在的,也有外在的,一個人的命就是種種內外因緣的和合,只是內因內緣較為自己所知、所主,外因外緣就不為自己所主,甚至不為自己所知,然內因內緣也有不為自己所知的,比如「藏識」的種種薰習。而內外因緣不是各別獨立的,往往內外因緣是交互為用的。所課念念相因,緣緣相生,一切莫不是因緣和合的作用,人的命也莫不與自己的業念深深相關。

 

三、名詞的詮釋、儒家的價值觀點

「緣與命」之外,則豁顯道家的生命智慧,儒家肯定人生行程的方向分位,道家化解生存在的執著困苦。這是人生的兩面相,儒家要我們認真的「過」。道家要我們達觀的「忘」,我們一方面在(緣與命)之中,一方面在「緣與命」之外。在緣與命之中,所以我們要去投入去擔當;在緣與命之外,所以我們要去溝通化解。兩者的會通結合,才是人生的真相,才是處世的妙諦。

儒家的道德現想,可以給予人生正面的目標,道家的生命智慧,可以消解人生負面的牽累,沒有負面的牽累,人生正面的目標才得以實現,這就是儒道兩家的微妙結合。

 

四、緣與命的世間與出世間看法

「緣」我們一般都把它跟「分」一起說叫「緣分」,緣分到了沒有啊?大概我們都讀這個意思。當然這個「緣」,本來是泛指一切人際關係的離合。我們今天在這邊相見是彼此有緣。是泛指一切人際關係的遇合離散,但更多的時候,我們都把它往感情、婚姻這方面說。緣本來的意思是緣會。有緣千里來相會叫緣會,這是一個美化的詞句。實則人生的相會皆屬偶然。萍水相逢,有緣人會面,這是個偶然,不過人生的偶然,有時候會碰到一分美感,一點生命交會的火花,偶然大多是一去不回頭的,一去不再來的所以讓我們對這緣,這個偶然的緣會產生一留戀,想要抓取它,使它成為永恆,這就是「一剎那成為永恆」這個想法的根由。

「命」,我們天生的命好壞,天生才氣怎麼樣,人生的路就怎麼樣?這是「由命說緣」。人生的緣,人生的遭遇,是我先天的命決定的。父母親怎麼生我育我,我的人生就怎麼活,但是我們可以反過來看看,陰陽是不是相反,但是可以相成嗎?金、水、木、火、土相克,但也相生啊!「性成命定」是王充的宿命觀點,五行「比相生面間相勝」,是董仲舒為我們找到的一點生機。

 

五、探討因緣際會(因分因、外因、緣分內、外緣、和合)

  因緣不是各別獨立的,有分內因、外因,而是內、外因緣互為運用的,念念相因,緣緣相生,一切莫不是因緣和合的作用,人的命也莫與自己的業念深深相關。只是有些因緣是當下可見的,有些因緣則是較不可見的,有些因緣業力則不是現世可知的。

  解命是因緣的作用,人當盡可能修內緣、敦外緣。敦外緣包括多結人間好緣、善緣,甚至敦敬神靈,而廣獲人、天善眾相輔,一方面薰修內緣,一方面得道多助。修內緣則包括正心誠意,仁義忠恕,更包括體認因緣所本的空性,直證不生不滅意境。

  然而不是現世可知的,是不是就沒有呢?從科學的態度著眼,科學從不曾告訴我們「不是現世可知的,就是不存在」;從哲學的角度衡量,不是經驗可知的,往往我們得更虛心。事實上,世間是有幽靈存在,而且有些幽靈會與人的靈魂溝通,甚至人的靈魂在人死後也會變成幽靈,種種靈異的事實一再證明了這幾點。所以不是人死後,就一了百了,人死後人的靈魂就變成幽靈,幽靈隨著各自的業,有些在陰間停留,有些又降生陽間,任何靈魂都有衪的現世、前世與來世。所以因也有現世因緣、前世因緣與來世因緣,一個人在現世成就什麼樣的命,來自於他的前世因緣與今世因緣,而他的今生業力又會在來生中成為前世因緣。所謂一個人的命,其實就關係著三世因緣。

 

六、先天天命與後天天命

  命有先天命與後天命兩種,一個人與生俱有的天資、氣性、容貌、家世等這些是先天命,往往是前世因緣業報所帶,而後天命則是現世因緣的作用,後天現世因緣往往又會影響一個人的氣性、容貌、身家至天資。

  儘管前世因緣業力確實會帶來一個人的先天命,而形成影響一個人的命的大數,但是所謂大數雖多半是先天命帶來的,今世因緣卻也能影響它、改變它。尤其是在後天經驗活動頻繁複雜的今日,後天現世活動更能改變先天大數。要轉命、運命,不要聽天由命。

  事實上,一個人的命的發展,確實有大數可徵,然而那往往是現世因緣與前世業報綜合所成,而不足是前世業力註定而已。

  其次,所謂大數也是拘挪不定人的,人活在現世中最重要的,就是當下一念。當下一念的因緣業力,可以改變前世因緣的業力,也深切影響今生的來世。

 

七、因緣和合(放下屠刀立地成佛,當下一念成就三千)

  命是因緣和合的作用,所以沒有一個人固定是什麼命,任何人都可以當下一念來影響,成就自己的命。佛家所謂「放下屠刀,立地成佛」,所謂「一念三千」,在在說明了一念可以整個改變過去、現在與未來。

  人當下一念可以上、下無窮,天台宗所謂「一念三千」,緣業亦改變無窮,這麼樣的話,誰能算誰的命呢?當下一念因緣業力,會改變前世因緣的業力,一切莫不是「因緣和合」的作用。

 

八、因緣果報(善報、惡報)

  人的命不外是業力、因緣作用,所以必也脫不開「因緣果報」四個字。因果是有的,祇不過因果不只是現世可見的而已。在陽間,人作善,未必有善報,作惡,也未必有惡報,甚至有些作惡的倒享人間福,其實這不過是隨著各人前世與今生的因緣,果報時機未必在陽間一時成熟,然而跳進三世因果看去,報應則是不爽的。有些作惡者反在今世享福,這是因為他前世積有善功,然而在今世享福、作惡,卻會要他在死後或來世受罪。如果他是在來世受罪,他來世的善則又會沖消一些他的罪過,但他未必會有善報。說到這裡,我們得了解世間是有神明的。試想,世間既有鬼的幽靈存在,又為什麼不會有享人間香火供拜的神靈存在呢?所謂「舉頭三尺有神明」,神明的存在是確確實實的,有些善人死後就成神明。神明定很靈驗的,人要心中存誠才會獲神的靈驗;神對人的靈氣善惡則一目瞭然的。所以因緣果報是確有,不爽的。

 

九、結論

  所謂「因緣所生法,我說的即是空」,命既是因緣所生,就沒有它固定的命,而當是隨時隨緣,又皆一本真空妙有,如此,「隨緣不變,不變隨緣」,正命覺者即是如此。

  佛家講隨緣,有朋問我隨緣好不好?我說不行,感情是不能隨緣的,隨緣就是情感的漂流,到什麼地方碰到誰,你喜歡他就跟他結緣吧!這怎麼可以呢?情愛是不能隨緣浮動。所以佛家講隨緣,底下加了兩個字:「不變」,隨緣不變,不變隨緣。我隨緣,但是我不變,我不變,所以我才能隨緣。你本分要定得住,叫不變,我本分守得住,我不變,所以你我之間就可以隨緣,因為我們的分是不變的呀!

  根本的說,分就是本分,緣就是緣會。緣會是美感,本分是美德,隨緣很好,放得開;但是要能夠不變,能夠穩住,才真正以放得開。

  佛家你講緣起,我們講緣分,分就可以定住,儘管原初是緣,但是我定住了。跟這個人

當初相見純是偶然,但是我決定跟他過一輩子,就是必然有共度一生的諾言,此後是兩個人的世界,這個叫不變喲!這叫「分」。當初我們相見是緣,但是我通過我的分讓它穩定下來,還是有根的呀!佛家你怎麼叫它「性空」呢?我性不空,我有自性,因為我把它定下來,通過什麼?通過我的道德感與責任感,通過良知,所以變成既是美感,又是道德,真正是寶相莊嚴。

 

參 考 文 獻

1.楊慶豐著,《佛學與哲學》,台北:頂淵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3

2.王邦雄著,《緣與命》,北京:九州出版社,2004

3.王邦雄著,《再論緣與命》,北京:九州出版社,2004

arrow
arrow

    On philosoph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