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沛玲 博士生
蓮華佛學研究所

 

論文提要
關於老子史事的真實性,學界應該已經沒有疑慮了。但對老子生平,史書記載非常簡略。其記載:老子姓李名耳,字伯陽,陳人也。生於殷,時為周柱下史。好養精氣,貴接而不施。轉為守藏史。積八十餘年。史記云:二百餘年時稱為隱君子,諡曰聃。仲尼至周見老子,知其聖人,乃師之。後周德衰,乃乘青牛車去,入大秦。過函關,關令尹喜待而迎之,知真人也,乃強使著書,作《道德經》上下二卷 。
另外,記載老子其思維特質:老子無為,而無不為。道一生死,跡入靈奇。塞兑內鏡,冥神絕涯。德合元氣,壽同兩儀。最早正史《史記》記錄老子事蹟。據記載,老子生平最大的特點:一是隱居,二是長壽。在函谷關授予尹喜《道德經》後,便“莫知其所終”。
本文探究老子生平最大特點「隱居」、「長壽」為探討主軸,探究以中華傳統文化與民族意識形態的哲學思維,藉由再思辨現代社會發展的流變與價值觀念為思考。關於老子「隱居」以老子的生活環境與政治背景為探討方向,另一特點「長壽」,由「道法自然」看待道家的養生觀;再以彙整歷代註老、喻老的著作探究其智慧價值;最後以個人淺見作一結論。

關鍵詞:老子、道德經、譯註

 

文章標籤

On philosoph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3) 人氣()

黃俊威 副教授
華梵大學東方人文思想研究所
Huang Chun-Wei
Vice Professor of the Graduate institute of Asian Humanities in Huafan University
jivakasya@gmail.com

 

論文提要
自從2016年3月5日至3月26日為止,我有幸應邀在蓮華佛學研究開了一門名為「弘明集」的中國佛教專題課程,為期共有四週,一開始我就討論到有關魏晉時期中國佛教史上的「神滅」與「神不滅」之爭的問題。當然,依我過去對印度部派佛教的研究心得來看,其實,中國佛教史上的「神滅」與「神不滅」之爭,主要是繼承了印度佛教史中有關犢子部(Vtsputrya)的「補特迦羅論」(pudgalavada)所引申的輪迴主體問題。然而,這一個原本屬於犢子部「補特迦羅論」的議題,在印度佛教史中所面對的情況,卻跟在中國佛教史中所面臨的背景,可以說是完全的截然不同。
首先,在印度的犢子部之所以要提出「補特迦羅論」,主要是在反對說一切有部(Sarvstivdin)的「補特迦羅無我論」(pudgalanirtmavada);或者又可稱為「人無我論」;這就是一般佛教徒誤以為是佛陀所說的「無我論」 。這是一種對古奧義書中所主張的「梵我論」(tmavada),從「主體我」(pudgaltman;人我)方面,去作根本上的徹底否定。由於犢子部反對說一切有部這一種為了對抗古奧義書中的「梵我論」,而去否定一個輪迴主體我的「人無我論」,從而使得犢子部從說一切部中正式分裂出來,成為了另一個獨立的部派。有關這一個議題的討論,在南傳七論中的《論事》(kathvatthu),就有詳細記載有關化地部(Mahsaka)與犢子部之間的辯論過程,是研究犢子部「補特迦羅論」最早出現的珍貴歷史文獻。
因此,假如是依說一切有部的「人無我論」來作分析的話,那麼,它就是一種為了對抗古奧義書中的「梵我論」,而無意中去否定輪迴主體我的理論,是一種不折不扣的「神滅論」。雖然,說一切有部在否定「人我」的主體性之後,又再回個頭來承認接近「細胞我」,或者是「法我」的一種原子論,所謂「三世實有,法體恆存」,然而,但卻無法改變說一切有部否定輪迴主體我的理論事實;所以,犢子部的「補特迦羅論」,就是一種反對說一切有部的「人無我論」,堅持承認輪迴主體我的「神不滅論」。
所以,我們可以由此而作出一個推論,那就是:印度佛教史中的形、神之爭,主要是由於說一切有部企圖要否定奧義書中「梵我論」後所引起的思想爭議;而中國佛教史中的形、神之爭,則是以道家的「物質氣化論」作為前提所引起的另一場在思想,或者是在意識型態上的文化論戰。從根本上來說:這就是犢子部「補特迦羅論」的在印度佛教的議題,在中國佛教繼續不斷地在燃燒和發酵的思想結果。
同時,站在道家的氣化論立場而言:由於精神的存在,主要是以肉體的物質氣化作為根據,才有所謂的「精、氣、神」三寶的成立。因此,一旦人的「精」、「氣」都沒有的話,那麼,「神」也就會跟著消失了。這就是一種以道家氣化論為思考為背景的「神滅論」典型。所以,如果一個人能夠善養這一個「精、氣、神」三寶的話,就可以進一步達到肉體的長生不老,與日、月共存亡的不朽境界。這就是一種典型道家式以肉體長生不老,進而修練成仙的理論基礎。
然而,在中國佛教史上的「神不滅論」,則是直接繼承了印度犢子部的「補特迦羅論」,用來作為輪迴主體、成佛主體的根據,從而跟道家所主張的「神滅論」,作出思想路線的大對決。雖然,兩者的歷史背景是有所不同,但作為堅持佛教輪迴主體的「神不滅論」,必然要戰勝以道家的氣化論為背景的「神滅論」。如此一來,則佛教的因果業報等輪廻學說,在「神不滅論」的輪迴主體肯定下,才有根本成立的可能。
在東晉時代,首先引發有關代表肉體的「形」,以及代表靈魂的「神」之間,到底是誰滅誰不滅等問題爭議的導火線,就是從這一位東晉名士羅含的文章《更生論》開始的。 

 

On philosoph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孫晶
中國社會科學院哲學研究所
張文良
中國人民大學哲學宗教系

 

論文摘要
日本的「批判佛教」是肇始於上世紀八十年代的日本曹洞宗的思潮。其代表人物是曹洞宗宗門大學駒澤大學教授袴谷憲昭、松本史朗和伊藤隆壽等。「批判佛教」的內容涵蓋了宗學批判、佛教學批判、哲學批判和社會問題批判等諸多方面,而其核心仍然是佛教學批判。正如松本史朗在其宣言式的論文「如來藏思想不是佛教」一文中所說的那樣,他們認為作為中國佛教和日本佛教的重要思想基礎的如來藏思想,是一種實體論或「基體說」(dhAtu-vAda)。其實質是肯定現象世界背後有一種永恆不變的實體,而這是與原始佛教建立在緣起論基礎上的「無我」或「空」的思想相矛盾、相對立的,在這個意義上,如來藏思想不是佛教。如來藏概念與佛性、本覺觀念密切相聯,「批判佛教」的宣導者對如來藏的批判,也擴展到了對中國佛教和日本佛教阿的佛性與本覺思想的批判。批判佛教因為其立論的挑戰性和研究方法的爭議性而在日本佛學界、中國佛學界乃至歐美佛學界引起了相當大的反響,圍繞這一問題的爭論至今仍在持續。本文擬以末木文美士教授、花野充道教授、桂紹隆教授、織田顯祐教授等的研究為中心,就最近日本學術界對「批判佛教」的回應做一概觀,並就其中涉及的理論問題的意義做一簡要分析。

關鍵字:批判佛教、基體說、如來藏、佛性、本覺

 

文章標籤

On philosoph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王明珠、朱金池
蓮華佛學研究所

 

論文提要
天台宗遵奉《法華經》,又被稱為法華宗,是最早的本土化宗教,是以鳩摩羅什譯的《法華經》等為依據,它吸收了印度傳來的和中國發展的各派思想,重新加以系統地組織而形成的思想體系。它的組織綿密,次第分明,脈絡清晰,是具有中國佛教特色的一大學派 。
天台宗的教義,遠溯自龍樹菩薩所著之《大智度論》和《中論》。其後北齊慧文禪師,讀中論偈中說:「因緣所生法,我說即是空,亦名為假名,亦名中道義。」而妙悟其旨,開空、假、中三觀的止觀法門,再傳給慧思禪思和智顗大師而發揚光大。天台宗的判教,主要以五時八教 為總綱;以一心三觀、三諦圓融為中心思想。本文在探討天台宗「一心三觀」的義理,以及其在人生上的應用。

 

On philosoph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劉易齋
新生醫專教授
國防大學榮譽客座教授

                 
論文提要
地球暖化的自然變異與人心行為的異態是因果相循、互為逆反的循環狀態。
人類的文明發展和地球生態的演變狀態是息息相關的,二十世紀末葉以來,全球各地發生的自然災害有愈加嚴重的趨勢,氣候異常導致環境生態的裂解,讓各國各地區警覺到各種事件的產生,並非單一因素,而在經驗教訓的匯整中,獲得必須共同承擔的共識。
人類劫難的預言,早在數千年前的文化古國就有記載,並且以不同的形式流傳,但是,在口耳相傳與符號暗示的警訊中,卻缺乏禍難成因的解釋和分析,以致造成偏頗的認知與不安定的疑懼。
針對天災頻繁與人心浮動的異態,提出時空同位與因果同時的問題探討、災難成因之溯源、危機處理的要領、根治禍源之道,並分別從經典智慧之理論思想、自然災害的現象分析、人為禍端的肇因緣果等層面來的逐一檢視,希望藉由宗教、哲學與科學的學理貫通,發現人類文明發展的健康進路,進而冺災造福,為全人類與宇宙自然的和諧共生,開拓出平安、美好的願景。

關鍵詞:地球暖化、不悖因果、天人逆反、時空同位、因果同時。

文章標籤

On philosoph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簡意濤 專案助理研究員
蓮華佛學研究所佛教與佛教文化研究中心
 

論文提要
『生、老、病、死』是人類生命中會自然產生的現象,也是一種循環。既然是生命週期的循環正常而言應該是以豁達的態度來認識它、研究它、甚而了解它,但在華人的社會「死」始終是忌諱的、避談的、甚至是不願面對的、消極的。也由於如此,當面臨「死亡的過程」往往造成無法挽回的遺憾。
針對本次問哲期刊的方向定調「生前預立遺囑與臨終前的準備」為本研究的主題,期望藉由此次期刊的發表探討得以讓更多人以開放的態度來面對「死亡」,並讓更多人做好心理、心靈及實務上的準備,以避免憾事的產生。
沒有人知道死亡之後是什麼世界,沒人可預知死亡何時來臨,死亡不可怕,可怕的是自發的恐懼及它帶給我們最大的痛苦是對無知的害怕,以及活人死人之間的生離死別,因此,一般人避諱它、排斥它,每一個人的生命都有不同的階段和過程,在一般人的觀念中  死亡似乎代表著結束,但是在死亡的背後似乎還有更深遠的意義存在。
對於生死之大事國內外專家、學者以及宗教在這多年來給了「死亡學」「生死學」許多廣義及狹義的不同見解。「生死學」的起源則始於1970年代美國的「死亡學」,當時美國的行為科學家發現,多數的美國人無法正視死亡而善終,便提倡了死亡覺醒運動,而其突顯的主題便是「死亡焦慮」 。該運動恰巧與興起於英國的臨終關懷運動相互呼應,因而展開出死亡教育、臨終關懷以及悲傷輔導等死亡學的主要內涵 。而其內涵較為侷限在安寧療護、死亡教育及與死亡相關之現象描述,尤其是對臨終患者的「死亡尊嚴」部分,期望能結合心理學、宗教學、文學、藝術等,使患者在負面的精神狀況有所改善,進而能自然安寧的死亡。
然傅偉勳博士則主張:須結合臨終精神醫學與宗教的臨終關懷,針對死亡與宗教有關的問題予以探討,包括「死後生命」、安身立命以及生命的終極解脫等問題,進而將「生死學」涵蓋或取代傳統的「死亡學」與「臨終精神醫學」 。
傅偉勳博士指出其所提倡的「生死學」之研究範圍,則分為廣義與狹義兩者 ,其中就廣義而言,包括涉及我們的生命與死亡包含死亡過程之間種種關聯著的,有關對象、問題、課題等等的探討或研究;就狹義言,則專門關涉到,環繞著個體的生與死即其相關性問題或課題的,我們各別實存主體在生命高層次(人倫道德、終極關懷、終極真實)的價值取向與生死態度,故有單獨實存的終極承擔等實踐意義,強調「生死學」應置放於廣義的「生死學」探討範圍之內,使『生』與『死』的問題有一結合性之探討,唯因生命之意義必須假定死亡之意義,方能彰顯其終極深意,且反之亦然;再者,由於宗教源於對生死問題之終極關懷,因此宗教信仰者則將藉由探索終極真實而發現生死的終極意義,並確立人生的終極目標,進而使每一信仰者於其信仰上,循一可行之解脫進路,以探索如何超克死亡的問題,因而有一終極承擔的實踐,且對於有宗教信仰者而言,其臨終時的精神狀態大多為其日常生活中,對於生與死之宗教意識的延伸反映,故臨終精神醫學則融於狹義的生死學探討領域中。
另外在宗教方面,基督教與佛教,雖在教義上有很大的歧出,但在生死教育方面,都提供了人們「面對死亡」極大的心靈安慰,讓人從「未知」的惶恐而轉為「已知」的泰然,讓人從「放下」而「自在」,從生命凋零的危機獲得生命新出的轉機 。

關鍵字:臨終關懷、臨終前的準備、遺囑

 

文章標籤

On philosoph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呂有勝
行政院退輔會專員

 

論文提要
《文心雕龍.原道》主要論述「文與天地並生」及「文之為德也,大矣」兩大主軸,開宗明義闡述文之與天地共同並存,及文對真理、德操與教化的作用非常重大。吾師陳滿銘教授《辭章學十論》 「辭章是離不開內容與形式的,而以此為研究對象的,便稱之為辭章學」,內容必須靠形式來呈現,而形式又依賴內容來支撐,因此一篇文章,內容與形式是交互依存,不能分開的。《文心雕龍.原道》「道沿聖以垂文,聖因文以明道,旁通而無涯,日用而不匱」,劉勰從天文、地文及人文之論述,結論出,自然蘊育之道,必須依賴聖人的智慧,才能垂示出它的文章,而聖人也必須藉著文章,才能闡明自然蘊藏之道,故自然道妙,非聖不能體察,另聖哲鴻文,非道不能樹立。所以,能體悟聖賢經典,對待人處世上,便能觸類旁通,運用而無窮,在日常生活上,更是取之不盡,用之不竭。本篇辭章初析,以先師王更生教授《文心雕龍讀本》為分析對象 ,依王更生教授生前上課講授 及採吾師陳滿銘教授 《辭章學十論》為分析方法。

關鍵詞:文心雕龍、原道、道、文、辭章

 

文章標籤

On philosoph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紀大仁
蓮華佛學研究所

                                                  
論文提要
有清一代,厲壇之祭為地方官每年行政工作之一,即古德所謂國之大事,惟祀與戎康熙年間駐台官員確實履行厲壇之祭。壇壝行祭孤之禮,下開台灣地區有應公信仰。
本文以盛行於大漢溪流域大墓公信仰探討官民同心奉祀盛況。

關鍵字:厲壇之祭、祭孤之禮、大墓公信仰

 

文章標籤

On philosoph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釋心傳
蓮華佛學研究所

 

論文提要
淨土法門與現代生活心靈依歸能就是讓眾生能夠消滅諸多的煩惱與恐懼,但是這一些煩惱、恐懼都有一個根,它們是從這個根產生的,而這個根就是生死輪迴。生死輪迴是人生最大的恐懼,是一切恐懼的根源。然而,依據《無量壽經》,阿彌陀佛說,眾生的生死輪迴,祂來負責,祂能讓眾生大安心、大滿足。為了探究純正的淨土法門能使十方眾生大安心之原由,本文依據淨土三經與隋唐淨宗祖師等寶典從稱名必往生、持名念佛臨終佛來迎、諸佛證誠、淨土法門是易行道且應機、念佛順佛本願、一向專念萬修萬人去、念佛殊勝利益、由願力自然得無為自然及淨化人心國泰民安等九大方面加以說明。

關鍵字: 阿彌陀佛、淨土、龍樹、世親、曇鸞、道綽、善導

 

文章標籤

On philosoph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方滿珍 博士研究生
蓮華佛學研究所

 

論文提要
新時代賽斯思想有獨特的生死觀,此訊息是一位靈界裡自稱是「賽斯」的高靈所傳達下來的,「賽斯」形容自己是–不在聚焦於物質的能量人格元素,其訊息有許多寬廣的面向,對人的生死問題,提出許多不同的見解。本文將以賽斯資料為主及新時代眾多思想中有關於生死學等著作資料來研討與參酌。
生死問題的探討是新時代賽斯思想重視的主題之一,以賽斯的理論認為生命是個人的靈魂帶著自己的生命藍圖而來,在不停地「變為」之下,完成生命的價值和使命。死亡不是滅絕,若能打開對死亡的閉鎖,破除對生的執著,解除對死亡的恐懼,以更超然的心面對生死,進而建立開達的人生觀。本文從認識生命的意義、了解生命的無常和活在當下與穿越「生」與「死」的迷失三進路來探討。

關鍵字:賽斯、新時代賽斯思想、生死觀、生命藍圖、生命意義  

文章標籤

On philosoph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釋菁澤 博士生
蓮華佛學研究所

 

論文提要
原始佛教在龍樹菩薩以前,雖未有大乘經典的傳播,可是未被作有體系化的整理而成立大乘教學,這些大乘經典,經龍樹一番註解後,始奠定大乘教學的地位,龍樹廣汎的教學中,其根本思想是「中論」,中論思想的內容,闡明『般若真空觀』為第一義諦,也是龍樹自己所主張的目標旨趣。他明確地闡揚『般若空』,乃不著名相,是修學菩薩的妙行為趨人佛道的大前提。龍樹的一生可謂竭盡精力,大肆弘揚般若空學,而奠定了大乘佛教堅固的基礎。

關鍵字:般若、中論、空觀、空、中道

文章標籤

On philosoph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林彥如 博士
美國德魯大學哲學研究所

 

論文提要
自我定位為建設性的後現代主義,懷德海的生機哲學揭示了關於實在的歷程關係景象,特別是面對「上帝之死」的信仰危機所產生之相對主義與虛無主義的現代深淵。歷程哲學的後現代關係性試圖重新連結,在現代二元區分下,長期分離的心與物、人與自然、並上帝與世界。根據懷氏的兩極歷程神性,上帝之知具有雙重意涵:上帝的「先始」之知,乃是永恆客體之概念性會聚而成的潛在界;上帝的「後效」之知,乃是一切實存境遇之具體性涵攝而成的實在界。上帝作為「具體化之原則」與「創新性之器機」,乃是創化性之體現與世界之盼望。上帝與世界在相互的關係中擁抱彼此,上帝在萬有之中、萬有在上帝之中,此即懷氏宇宙論圖像所揭示的萬有在神論。

關鍵詞:懷德海、歷程哲學、兩極神性、萬有在神論、建設性之後現代主義、關係性、創化性、創新性

 

文章標籤

On philosoph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張春林 博士生
蓮華佛學研究所

 

論文提要
 護宅門的神靈,是我國古代人們想像出來的宅院保護神的統稱。過去門神主要貼於大門的門板兩側,主要有「驅鬼避邪」和「祈福迎祥」兩類門神,包括捉鬼門神、武將門神、祈福門神等等。一般宅第大門飾武將門神,內室門戶貼祈福門神。捉鬼門神一般畫著鍾馗,武將門神大都為秦瓊和敬德,祈福門神多作與福、祿、財神相似的文官打扮。
    門神創造了色彩繽紛的世界,以及單純卻可貴的精神內涵,如今集體意識全然改變,門神和年的關系似乎已在不知不覺中被我們給切斷了。
    如今,即使是廟宇宗祠和會館還留著門神,卻形同門上裝飾,而民間過年過節的家中掛飾,僅剩紅燈籠,門神年畫被視為「配不上摩登的家居設計」的礙眼物。
    治安敗壞的年代,家家戶戶打造得像監獄,守護大門的門神卻完全被遺棄,凸顯出現代社會集體思想的改變,也反映守望相助的精神不再。諷刺的是,摒除迷信的現代人,對門神嗤之以鼻,視之為封建和迷信,卻又對財神趨之若鶩,風靡崇拜。
    透過門,我們看到了傳統美德的精神內涵,也看到了現代化的集體意識改變,從修身修心轉變到唯利是圖。門神逐漸遠去,門神文化及門神畫藝術的表現也許終有一天成為民俗研究文獻的其中一章。
    想要閱讀門神畫,不是因為懷念,門神也從來不曾出現在這一代人的記憶畫面裡頭。也許純粹出於一種好奇,還有對傳統文化漸行漸遠的失落感,卻無法用明確文字,清楚說出來心裡想要抓住一些什麼;也許,出於一種即將失去的迫切與焦慮......人的習性,總是要等到失去時才想要挽留。

    關鍵字:門神畫、藝術語言、裝飾性、實用性審美

 

文章標籤

On philosoph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江萬里博士 教授
美國柯恩大學宗教研究所
美國柯恩大學跨宗教與文化對話研究中心主任

 

論文提要
本文主要透過教導基督教教育課程的經驗,思考如何建構整全性基督教教育的面向,希望提出個人對基督教教育內涵的實踐,嘗試提出教導基督教教育的師資群,未來規劃基督教教育課程內涵的可能面向及架構。
首先,在前言中提出基督教教育的轉化,由「世俗化」、「多元化」朝向「現代化」的演變。其次,陳述基督教教育內涵與實踐的文獻與目標。最後,在結語中針對前言的看法,提出理想的基督教教育的內容與實踐,體驗真、善、美、聖人生的可行性。

關鍵字:基督教教育、內涵、實踐、靈育、智育、群育、體育、全人圖、全人教育

 

文章標籤

On philosoph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黃運喜
蓮華佛學研究所所長,
玄奘大學宗教與文化學系兼任教授
h0933459971@gamil.com

 

論文提要
本論文主要以明代小說《喻世恆言》中〈月明和尚度柳翠〉、〈明悟禪師趕五戒〉為主題,探討這二則故事中的同名人物「紅蓮」的象徵意義。因這兩則故事都是講述高僧破戒後墮入因果業報,最後分別由另一高僧點破度化,才免去繼續沉淪的命運。很巧合的是在這二則故事中都出現名為「紅蓮」的女性,兩位高僧都是因「紅蓮」而破戒,「紅蓮」在古代中國文學中有何意義?至今仍未見學界做過較完整的分析,本文之撰寫,是想彌補這項不足。

關鍵詞:紅蓮、玉通禪師、月明和尚、五戒和尚、明悟禪師

 

文章標籤

On philosoph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問哲---第一期--題名頁.jpg

On philosoph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問哲---第一期-封面.jpg

On philosoph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