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有勝
行政院退輔會專員

 

論文提要
《文心雕龍.原道》主要論述「文與天地並生」及「文之為德也,大矣」兩大主軸,開宗明義闡述文之與天地共同並存,及文對真理、德操與教化的作用非常重大。吾師陳滿銘教授《辭章學十論》 「辭章是離不開內容與形式的,而以此為研究對象的,便稱之為辭章學」,內容必須靠形式來呈現,而形式又依賴內容來支撐,因此一篇文章,內容與形式是交互依存,不能分開的。《文心雕龍.原道》「道沿聖以垂文,聖因文以明道,旁通而無涯,日用而不匱」,劉勰從天文、地文及人文之論述,結論出,自然蘊育之道,必須依賴聖人的智慧,才能垂示出它的文章,而聖人也必須藉著文章,才能闡明自然蘊藏之道,故自然道妙,非聖不能體察,另聖哲鴻文,非道不能樹立。所以,能體悟聖賢經典,對待人處世上,便能觸類旁通,運用而無窮,在日常生活上,更是取之不盡,用之不竭。本篇辭章初析,以先師王更生教授《文心雕龍讀本》為分析對象 ,依王更生教授生前上課講授 及採吾師陳滿銘教授 《辭章學十論》為分析方法。

關鍵詞:文心雕龍、原道、道、文、辭章

 

一、    前言
《文心雕龍.章句》「人之立言,因字而生句,積句而為章,積章而成篇。篇之彪炳,章無疵也;章之明靡,句無玷也;句之清英,字不妄也;振本而末從,知一而萬畢矣」 ,劉勰將篇法、章法、句法、字法進行層次邏輯系統分析,先師王更生教授在《文心雕龍讀本》 說到劉勰把一篇作品,當成一個幾何圖形,字是點,句是線,章是面,篇是體,連點而成線,連線而成面,再聯各種不同的面而構成一個整體的架構,如此以身使臂,以臂使指,血肉相連,聲氣相通。或縱,或收、或開、或合、或控、或引、或起、或伏、無不會之於心,應之於手,則作品便天衣無縫,完美而無瑕疵了。

 

二、    《文心雕龍.原道》論述道與文之辭章初析
《文心雕龍.原道》主要論述「文原於道」,以「文與天地並生」及「文之為德也,大矣」為兩大主軸,再以「道沿聖以垂文,聖因文以明道」來闡述「為文重道,因道成文」的中華文化發展。
以下將《文心雕龍.原道》論述「道」與「文」之辭章結構做粗淺的分析:

(一)文與天地並生
《文心雕龍.原道》「文與天地並生」,闡述文學原自於道,本處的道就是指自然,劉勰論述「文與天地並生」的理由,就如《文心雕龍.情采》中說到,「立文之道,其理有三,一曰形文,五色是也;二曰聲文,五音是也;三曰情文,五性是也」 。劉勰從形文、聲文及人文來論述文和天地同時發生的。圖一為《文心雕龍.原道》「文與天地並生」原文辭章結構分析圖:

文之為德也,大矣!與天地並生者,何哉?夫玄黃色雜,方圓體分,日月疊璧,以垂麗天之象;山川煥綺,以鋪理地之形:此蓋道之文也。
仰觀吐曜,俯察含章,高卑定位,故兩儀既生矣。惟人參之,性靈所鍾,是謂三才。為五行之秀氣,實天地之心生,心生而言立,言立而文明,自然之道也。旁及萬品,動植皆文︰龍鳳以藻繪呈瑞,虎豹以炳蔚凝姿;雲霞雕色,有踰畫工之妙;草木賁華,無待錦匠之奇;夫豈外飾,蓋自然耳。至於林籟結響,調如竽瑟;泉石激韻,和若球鍠;故形立則章成矣,聲發則文生矣。夫以無識之物,鬱然有采,有心之器,其無文歟? 

1.    從形文方面論述:
劉勰在形文方面,以舉例佐證方式,論述「文與天地並生」。
(1)例證一:以天文為例
《文心雕龍.原道》「玄黃色雜,方圓體分,日月疊璧,以垂麗天之象」,劉勰闡述自然具有天玄地黃色彩複雜,天圓地方上為天下為地,白天晚上日月天體運行,如同璧玉輪流懸掛於天空一般,垂示出美麗天空景象。
(2)例證二:以地文為例
《文心雕龍.原道》「山川煥綺,以鋪地理之形」,劉勰說到地面高山流水煥發綺麗,鋪陳大地的形狀。
由上,劉勰從自然之天文及地文體會出「此蓋道之文也」。
(3)例證三:以人文為例
《文心雕龍.原道》「仰觀吐曜,俯察含章,高卑定位,故兩儀既生矣」,說明人類是萬物之靈,人會自然而然向上觀看天上日月光芒的天文,向下察看內蘊美質的地文,瞭解天高地卑陰陽兩極。
《文心雕龍.原道》「惟人參之,性靈所鍾,是謂三才。為五行之秀氣,實天地之心生,心生而言立,言立而文明」,劉勰提到人具有天地靈氣,與天地合稱為三才,擁有五行的秀氣,更是本乎天地之心而生,有了意念,就想將心意表達出來,因此,言語就自然產生出來,有了言語能力後,針對所看到自然景物,產生了感受,就藉由美好文采表達出來。
劉勰體悟出人從自然之天文及地文,產生了人文,是自然而然的道理,表示就是「自然之道也」。
(4)例證四:以動植物及無生物為例
《文心雕龍.原道》「旁及萬品,動植皆文」,劉勰表示自然界動植物及無生物皆有其自有的文采。
以動物為例,「龍鳳以藻繪呈瑞、虎豹以炳蔚凝姿」;再以無生物為例,「雲霞雕色,有踰畫工之妙」;又以植物為例,「草木賁華,無待錦匠之奇」,綜上,劉勰體會出「夫豈外飾,蓋自然耳」。

2.    從聲文方面論述:
劉勰表示自然聲響皆有其自有的文采,並舉例說明:
(1)例證一:以林籟為例
《文心雕龍.原道》「林籟結響,調如竽瑟」,劉勰形容輕風吹過樹林,產生聲響,聲音調和,就像竽瑟齊奏一樣悅耳。
(2)例證二:以泉石為例
《文心雕龍.原道》「泉石激韻,和若球鍠」,劉勰表示流水沖激岩石,產生之聲響旋律,就像鐘磬合奏調合音色一般。
劉勰表示這些都是自然界自然而然產生的聲文。

3.    從人文方面論述:
《文心雕龍.序志》「夫人肖貌天地,稟性五才,擬耳目於日月,方聲氣乎風雷,其超出萬物,亦已靈矣」 ,故劉勰歸納出「形立而文生矣,聲發則章成矣」,表示有形體的事物,都能產生美麗文采,天籟的音響,也能自然而然產生動人的樂章,感歎的說出,「夫以無識之物,鬱然有采;有心之器,其無文歟?」,劉勰篤定的說,沒有靈性的自然之物,尚且有茂盛的文采,而具有天地靈性的人類,難到會沒有文采嗎?

呂1.jpg

圖一:《文心雕龍.原道》「文與天地並生」原文辭章結構分析圖

(二)文之為德也大矣
劉勰從無文字記載時期到孔子刪詩書、訂禮樂、贊周易、修春秋,論述中華文化發展的過程,以闡明文對真理、德操與教化的作用非常重大,圖二為《文心雕龍.原道》「文之為德也大矣」原文辭章結構分析圖。

人文之元,肇自太極,幽贊神明,易象惟先。庖犧畫其始,仲尼翼其終。而乾坤兩位,獨制文言。言之文也,天地之心哉!若迺河圖孕乎八卦,洛書韞乎九疇,玉版金鏤之實,丹文綠牒之華,誰其尸之?亦神理而已。
自鳥跡代繩,文字始炳,炎皞遺事,紀在三墳,而年世渺邈,聲采靡追。
唐虞文章,則煥乎為盛。元首載歌,既發吟詠之志;益稷陳謨,亦垂敷奏之風。夏后氏興,業峻鴻績,九序惟歌,勳德彌縟。逮及商周,文勝其質,雅頌所被,英華日新。文王患憂,繇辭炳曜,符采復隱,精義堅深。重以公旦多材,振其徽烈,制詩緝頌,斧藻群言。至若夫子繼聖,獨秀前哲,鎔鈞六經,必金聲而玉振;雕琢情性,組織辭令,木鐸啟而千里應,席珍流而萬世響,寫天地之輝光,曉生民之耳目矣。
爰自風姓,暨於孔氏,玄聖創典,素王述訓,莫不原道心以敷章,研神理而設教,取象乎河洛,問數乎蓍龜,觀天文以極變,察人文以成化;然後能經緯區宇,彌綸彝憲,發揮事業,彪炳辭義。 

1.    無文字記載時期:
《文心雕龍.原道》「人文之元,肇自太極,幽贊神明,易象惟先」,表示人文的開始,是在太古的時代,深入讚揚神明自然的著作,最早的就是易經的卦象。接著劉勰提到「庖犧畫其始,仲尼翼其終,而乾坤兩位,獨制文言,言之文也,天地之心哉」,說明伏犧氏開始畫八卦,孔子作了十翼,完成易經,而十翼之中只有乾卦與坤卦單獨制作文言,乾為天,坤為地,闡述他的精義,由於言語具有文采,可以表達人的感情,所以文是天地之心,這就是華夏人文的開始。
劉勰又說上古傳說「河圖孕乎八卦,洛書韞乎九疇,玉版金鏤之實,丹文綠牒之華」,這些事物的發生,窮其本源,也不過是神明自然現象罷了。
2.    有文字記載時期:
華夏自有文字以後,前聖先賢上觀天文以極變,下察人文以成化,蘊育出博大精深的中華文化。
許慎《說文解字》提到黃帝之史官倉頡,發現鳥獸蹄跡具有變別度,於是創造文字,自從書契代替結繩紀事以來,文字的功能大大顯現,劉勰以不同時期論述文字之彰明顯著。
(1)三皇時期:
《文心雕龍.原道》「炎皞遺事,紀在三墳,而年代渺邈,聲采靡追」,三皇時期的炎帝、伏犧氏、黃帝時代的事蹟遺文墜事,都記載在三墳典籍中,但年代久遠,當時的聲教文采,至今已無法追述。
(2)五帝時期:
《文心雕龍.原道》「唐虞文章,則煥乎為盛。元首載歌,既發吟詠之志;益稷陳謨,亦垂敷奏之風」,五帝時期在韻文方面,有皐陶的元首之歌,以吟詠的方式,表達內心情感,另在散文方面,益伯與后稷向舜陳述的治國大計,也給後世敷陳奏進,垂示了風範。
(3)三代時期:
《文心雕龍.原道》「夏后氏興,峻業鴻績,九序惟歌,勳德彌縟。逮及商周,文勝其質,雅頌所被,英華日新」,書經大禹謨云「水、火、金、木、土、穀,惟修,正德、利用、厚生,惟和,九功惟敘,九敘惟歌」,到了商周時期,文采之盛,超過文字的本質,最具代表性的作品就是詩經,他文采歷久不衰。劉勰論到個人作品時,提到「文王患憂,繇辭炳曜,符采複隱,精義堅深。重以公旦多材,振其徽烈,制詩輯頌,斧藻群言」,闡述周文王憂患意識,潛心專研易經卦辭及繇辭,精言奧義,加上周公多才多藝,發揚文王功烈,制詩輯頌,修改前代文物制度。
(4)春秋末年:
《文心雕龍.原道》「夫子繼聖,獨秀前哲,鎔鈞六經,必金聲而玉振;雕琢情性,組織辭令,木鐸啟而千里應,席珍流而萬世響,寫天地之輝光,曉生民之耳目矣」,孔子開興辦私學之始,劉勰說明孔子刪詩經,訂禮樂,贊周易,修春秋,整理六經的經過,就如孟子萬章下「孔子之謂集大成,集大成者,金聲而玉振之也」,孔子思想精博,刪訂六經對後世之影響無窮,啟迪後世的智慧,流傳萬世。

呂2.jpg

圖二:文心雕龍.原道》「文之為德也大矣」原文辭章結構分析圖

 

三、道沿聖以垂文,聖因文以明道
無論遠古聖哲的創立典章,或是孔子的追述先賢遺訓,無一不是依自然之精神,上觀天文以變化,下察人文的發展推理教化,由自然之文,回應到人為之文,明其所以,察其所由。
故知道沿聖以垂文,聖因文以明道,旁通而無涯,日用而不匱。易曰︰「鼓天下之動者存乎辭。」辭之所以能鼓天下者,迺道之文也。
贊曰︰道心惟微,神理設教。光采玄聖,炳耀仁孝。龍圖獻體,龜書呈貌。天文斯觀,民胥以傚。 
劉勰從天文、地文及人文論述後,結論出「道沿聖以垂文,聖因文以明道」,從圖三王更生教授所創「道沿聖以垂文,聖因文以明道」之循環圖 ,可說明自然蘊育之道,必須依賴聖人的智慧,才能垂示出它的文章,而聖人也必須藉著文章,才能闡明自然蘊藏之道,故自然道妙,非聖不能體察,另聖哲鴻文,非道不能樹立。所以,能體悟聖賢經典,對待人處世上,便能觸類旁通,運用而無窮,在日常生活上,更是取之不盡,用之不竭。

呂3.jpg

圖三:王更生教授所創「道沿聖以垂文,聖因文以明道」之循環圖

易經繫辭上說:「鼓天下之動者存乎辭」,可見文辭具有能發揮鼓動天下人心的效用,劉勰歸納以上論述,總結其原因,就是文辭符合自然之道的緣故。總而言之,自然的精神,是微妙難測的,古聖先哲設教立說,才使這種神明自然之道,大放異采。於是仁孝的倫理道德,亦因聖人的宣揚,而獲得高度的發揮。龍馬負圖,呈現了文字的形體,洛龜負書,吐露了文章的風貌。當我們仰觀自然文采的變化時,大家更應該起而效法,來充實人文的內涵。

 

四、    結論
陳滿銘教授《詞章學十論》「章法與章法結構,是完全建立在陰陽二元對待的基礎之上的。而陰陽二元對待又是宇宙創生、含容萬物的根本規律。以這種規律來觀察宇宙創生、含容萬物的歷程,可以用「多」、「二」、「一(0)」的螺旋結構加以概括」 。《文心雕龍.原道》辭章「多、二、一(0)」螺旋結構分析如下:

(一)「文與天地並生」辭章「多、二、一(0)」螺旋結構分析
劉勰從天文、地文及人文論述文與天地並生,以辭章「多、二、一(0)」螺旋結構分析如后:
第一層:
1.    從自然界之天文(玄黃色雜…)、地文(山川煥綺…)、人文(仰觀吐曜…)、動物紋路(龍鳳以藻繪呈瑞…)、無生物紋路(雲霞雕色…)、植物紋路(草木賁華…)的「多」論起,再推論出其共同特性,具有「形文」之性質。
2.    從自然界風聲(林籟結響…)、水聲(泉石激韻…)的「多」論起,再推論出其共同特性,具有「聲文」之性質。
第二層:
從上述第一層歸納出自然界「形文」及「聲文」是形成文學二大因素,這就是螺旋結構分析的「二」。
第三層:
從上述第二層「形文」及「聲文」歸納出文學來自「自然之道」,所以劉勰結論出「形立則章成矣,聲發則文生矣」的「文與天地並生」,這就是螺旋結構分析的「一(0)」。
劉勰在原文拋出「夫以無識之物,鬱然有采,有心之器,其無文歟?」來預作人文發展分析之引語。
(二)「文之為德也大矣」辭章「多、二、一(0)」螺旋結構分析
劉勰論述中華文化的發展,從無文字時期論述到孔子將人文發揚光大,以辭章「多、二、一(0)」螺旋結構分析如后:
第一層:
從「無文字記載時期」到「有文字記載時期(三皇時期、五帝時期、三代時期、春秋末年)」的「多」論起。
第二層:
從上述第一層歸納出中華文化的發展重要關鍵因素,「爰自風姓,暨於孔氏,玄聖創典,素王述訓」,其中「風姓(庖犧)」、「孔氏(仲尼)」這就是螺旋結構分析的「二」。
第三層:
從上述第二層歸納出「庖犧畫其始」、「仲尼翼其終」是中華文化發展的二位關鍵重要人物及偉大制作,所以劉勰結論出聖人莫不原道心以敷章,研神理而設教,蘊育出「經緯區宇,彌綸彝憲,發揮事業,彪炳辭義」的「文之為德也大矣」,這就是螺旋結構分析的「一(0)」。

(三)「道沿聖以垂文,聖因文以明道」辭章「多、二、一(0)」螺旋結構分析
陳滿銘教授《詞章學十論》 「古代的聖賢是先由『有象』以探知『無象』,逐漸形成『多、二、一(0)』的逆向結構;再由『無象』以解釋『有象』,逐漸形成『(0)』一、二、多」的順向結構,就這樣一順一逆,往復探求、驗證,久而久之,終於形成了他們圓融的宇宙人生觀。

呂4.jpg

圖四:「道沿聖以垂文,聖因文以明道」與「文之為德大矣,文與天地並生」雙螺旋邏輯結構圖
1.    「道沿聖以垂文」的「多、二、一(0)」』的逆向結構
自然之道本身具有天文、地文的「形文」,又具有風聲、水聲的「聲文」,以上之特性均為「有象」的特徵,這些是自然世界的現象,變化無窮,超出人類掌控之人力範圍,非常深奧莫測。傑出之聖者,能通達事物的道裡,創制禮樂法度文明,仰觀吐曜,俯察含章,觀天文之極變,察人文以成化,藉「有象」的自然之道,探知自己內心「無象」的世界,就如《文心雕龍.徵聖》 所提聖人「鑒周日月,妙極幾神,文成規矩,思合符契」,以表達自己對自然之道的感受,寫出經典的文章,所以劉勰提出「道沿聖以垂文」的論點,與『多、二、一(0)』的逆向結構的推論具有相似之處。
2.    「聖因文以明道」的「(0)一、二、多」的順向結構
先哲前賢著經論典,無不雕琢情性,組織辭令,寫天地之輝光,曉生民之耳目。
聖人由自然之文,迴映到人為之文,明其所以,察其所由,然後才能統治天下,制定永久不變的大法,並從而發揮事業,顯揚文辭教義的功能。故《文心雕龍.宗經》 所提「經也者,恒久之至道,不刊之鴻教也」,經典含有永久不變,至高無上的真理,及不可磨滅的偉大的教誨,傑出之聖者領悟經典的教義,可增加其對天地宇宙的瞭解,來探究自然博大精微深奧之處,聖者因為得到經典教導,將內心「無象」的想法,形成合理的邏輯推理能力,用來解釋『有象』的外在世界變化,藉以明白自然之道,所以劉勰提出「聖因文以明道」的論點,與「(0)一、二、多」的順向結構的推論具有相似之處。
從圖四可歸納出,劉勰《文心雕龍.原道》開宗明義所提「文之為德也,大矣!與天地並生者,何哉?」,其結論就是「道沿聖以垂文,聖因文以明道」。
研究《文心雕龍》尊者,劉勰千年的知音,先師王更生教授秉持劉勰「君子處世,樹德建言」之精神,在《文心雕龍讀本》原道篇解題 中說到「彥和以『自然』為宗,尊『經典』為『文學』本原」,明確說出劉勰《文心雕龍.原道》論述「文原自然」,「文重自然」及「自然成文」,的理論,是明其當然,亦是明其本然。

 

參 考 書 目
1.王更生著,《重修增訂文心雕龍研究》,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79。
2.王更生著,《文心雕龍讀本》上下冊,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85。
3.王更生著,《重新增訂文心雕龍導讀》,台北:華正書局,1988。
4.王更生著,《文心雕龍新論》,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91。
5.王更生著,《台灣近五十年文心雕龍研究論著摘要》,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99。
6.王更生著,《文心雕龍管窺》,台北:文史哲出版社,2007。
7.王元化著,《讀文心雕龍》,北京:新星出版社,2007。
8.林其錟、陳鳳金著,《文心雕龍集校合編》,台南:暨南出版社,2002。
9.陳滿銘著,《辭章學十論》,台北:里仁書局,2006。

 

arrow
arrow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On philosophy 的頭像
    On philosophy

    問哲 On philosophy

    On philosoph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