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簡意濤 專案助理研究員
蓮華佛學研究所佛教與佛教文化研究中心
 

論文提要
『生、老、病、死』是人類生命中會自然產生的現象,也是一種循環。既然是生命週期的循環正常而言應該是以豁達的態度來認識它、研究它、甚而了解它,但在華人的社會「死」始終是忌諱的、避談的、甚至是不願面對的、消極的。也由於如此,當面臨「死亡的過程」往往造成無法挽回的遺憾。
針對本次問哲期刊的方向定調「生前預立遺囑與臨終前的準備」為本研究的主題,期望藉由此次期刊的發表探討得以讓更多人以開放的態度來面對「死亡」,並讓更多人做好心理、心靈及實務上的準備,以避免憾事的產生。
沒有人知道死亡之後是什麼世界,沒人可預知死亡何時來臨,死亡不可怕,可怕的是自發的恐懼及它帶給我們最大的痛苦是對無知的害怕,以及活人死人之間的生離死別,因此,一般人避諱它、排斥它,每一個人的生命都有不同的階段和過程,在一般人的觀念中  死亡似乎代表著結束,但是在死亡的背後似乎還有更深遠的意義存在。
對於生死之大事國內外專家、學者以及宗教在這多年來給了「死亡學」「生死學」許多廣義及狹義的不同見解。「生死學」的起源則始於1970年代美國的「死亡學」,當時美國的行為科學家發現,多數的美國人無法正視死亡而善終,便提倡了死亡覺醒運動,而其突顯的主題便是「死亡焦慮」 。該運動恰巧與興起於英國的臨終關懷運動相互呼應,因而展開出死亡教育、臨終關懷以及悲傷輔導等死亡學的主要內涵 。而其內涵較為侷限在安寧療護、死亡教育及與死亡相關之現象描述,尤其是對臨終患者的「死亡尊嚴」部分,期望能結合心理學、宗教學、文學、藝術等,使患者在負面的精神狀況有所改善,進而能自然安寧的死亡。
然傅偉勳博士則主張:須結合臨終精神醫學與宗教的臨終關懷,針對死亡與宗教有關的問題予以探討,包括「死後生命」、安身立命以及生命的終極解脫等問題,進而將「生死學」涵蓋或取代傳統的「死亡學」與「臨終精神醫學」 。
傅偉勳博士指出其所提倡的「生死學」之研究範圍,則分為廣義與狹義兩者 ,其中就廣義而言,包括涉及我們的生命與死亡包含死亡過程之間種種關聯著的,有關對象、問題、課題等等的探討或研究;就狹義言,則專門關涉到,環繞著個體的生與死即其相關性問題或課題的,我們各別實存主體在生命高層次(人倫道德、終極關懷、終極真實)的價值取向與生死態度,故有單獨實存的終極承擔等實踐意義,強調「生死學」應置放於廣義的「生死學」探討範圍之內,使『生』與『死』的問題有一結合性之探討,唯因生命之意義必須假定死亡之意義,方能彰顯其終極深意,且反之亦然;再者,由於宗教源於對生死問題之終極關懷,因此宗教信仰者則將藉由探索終極真實而發現生死的終極意義,並確立人生的終極目標,進而使每一信仰者於其信仰上,循一可行之解脫進路,以探索如何超克死亡的問題,因而有一終極承擔的實踐,且對於有宗教信仰者而言,其臨終時的精神狀態大多為其日常生活中,對於生與死之宗教意識的延伸反映,故臨終精神醫學則融於狹義的生死學探討領域中。
另外在宗教方面,基督教與佛教,雖在教義上有很大的歧出,但在生死教育方面,都提供了人們「面對死亡」極大的心靈安慰,讓人從「未知」的惶恐而轉為「已知」的泰然,讓人從「放下」而「自在」,從生命凋零的危機獲得生命新出的轉機 。

關鍵字:臨終關懷、臨終前的準備、遺囑

 

一、    死亡的尊嚴
既然「死亡」都是不可避免的,如何求的「好死」,讓「死有尊嚴」,這是現代有關死亡議題不斷在探討的課題。台語的俚語說:「沒存好生,也要存好死」,可見在傳統的中國觀念對於有尊嚴的往生是有所期待的。當人對於生命呈現無再生的能力時,「臨終」的事實將不掩而現,致使此階段的訴求將轉為對於臨終者的生理、心靈上之遺補行為,諸如:肉體上的疼痛減輕、症狀得以控制,以期安然度過臨終的階段;再者即為對於臨終者其生前及死後生命圓滿之追求等 。
(一)何謂尊嚴的死:包括三個方面 
1.    有尊嚴的死指人們在死亡過程中較少地受到生理性疼痛的折磨。現在社會,當死亡降臨時,大多數的人皆是由於患了某種嚴重的疾病,它將產生令人難以忍受的痛楚。如果人們是在鑽心之痛的過程中死去,一定是非常得不安,喪失了一切人生的自尊與自信,那是談不上有任何的尊嚴的。
2.    有尊嚴的死指的是這樣一種死法,人們能把所要交待的心事對有關的親人和朋友傾述完,再安然暝目,否則,帶著悔恨、愧疚、滿腹心事走向死亡者,一定是很不安的。
3.    有尊嚴的死還是一種個性化之死,也就是說,社會和有關人員能夠尊重臨終者的人格獨立與自身的基本權力,讓其能按自己的心願、自我的意識去迎接死亡。臨近彌留者往往處於一個最軟弱的狀態,常常喪失了或無法表達自我的主張與意識,這時外人最容易忽視乃至無視臨終者的需要和願望。如果完全違背臨終者意願採取某種引發極大痛苦的醫療措施時,臨終者是不可能獲得有尊嚴的死的。

(二)何謂安詳的死:
臨終者往往會出現一些負面的情緒和心理狀態,如:否認、 憤怒、矛盾、悲傷、孤獨、失落、悔恨、恐懼、不捨、絕望等等,如何採取某些措施,讓臨終者在精神上、心理上無牽掛、無恐懼、無害怕、無焦慮,這即是安詳的死 。精神病學家帕提遜指出,垂死之人將會產生如下幾種恐懼:     
1.    是對未知物的恐懼:畢竟死亡是任何人都沒有經驗過的事物,人們不知死是什麼滋味,也不知死及死之後會發生什麼狀況。這即是「陌生的、我們不能預計的東西在我們身上留下的深深的恐懼」。
2.    是對孤獨的恐懼:有一個關於知覺喪失的科學實驗表明,人若失去與他人的接觸,就將很快分裂以至喪失自我的完整性。死亡是將人徹底地孤獨起來,垂死之人對這一前景實在是恐懼萬分。
3.    是對失去家人和朋友的恐懼:死是一種永遠的分離,特別是與至親好友的分別,這當然會引發臨終者的極大恐懼。
4.    是對失去自我身體的恐懼。
5.    是對失去自我控制的恐懼。
6.    是對失去同一性的恐懼。
7.    是對回歸的恐懼。
帕提遜先生寫道:「失去與人的接觸,失去自己的身體以及失去對自我的控制,所有這些,都與人的同一性的意義緊密相聯的。與人接觸肯定了我們是誰,與家人的接觸肯定了我們擁有的東西,而我們對身體的控制則肯定了人的自我。對自己的血肉之軀失去知覺,是對自我的威脅,同樣,與家人和傳統失去接觸,亦是對自我的威脅。」

(三)如何生命圓滿:
趙可式博士畢生都為著癌末病人安寧療護的推廣而致力。  也佈達了三善及四道人生的理念。
1.    三善是: 善終、 善生、善別的生命真理。一個人要「善終」,就必須先「善生」;而病人若能「善終」,愛他的親人才得以「善別」。
2.    四道是: 道謝、道歉、 道愛、 道別  。「四道人生」的順序每人不同,「道別」、「道謝」與「道愛」需視時機而表達。只是在華人的文化中,最親的家人之間,最難表達的是「道歉」,於是病人帶著心靈的創傷逝去,親人也帶著傷痕過日子,問題永無解決。要生命圓滿就需把握契機,造就「四道人生」的表達,才能使生死兩無憾!
假如面對我們生病的親人或自己,在生命的有限之時能做到三善及四道 。  就可以從容的面對病、離、死、別的衝擊。  替代的是生存者的「心安」及往生者的「靈安」。  然而人生也無法預知無常抑或明天哪會先到來?   把想說的話及時表達、把想做的事趁早安排, 那將是會件很美好無憾的事。
從以上分析可知,實現有尊嚴的死,必須借助於高度發達的醫療科技;而實現安詳的死,則必須充分運用宗教及哲學的智慧。只有兩者的完滿結合,才能夠使臨終者達到生死兩安的理想境地,並因此使人類在生與死的方面皆能實現高品質。

 

二、    臨終前的準備
人再有權、再有錢,面對『死亡』總有一份無奈、希望與掙扎。尤其在人無自主性時,由於家人的不捨往往造成往生者在死亡前失去『生命的尊嚴』。所以『預立遺囑』與『臨終前的準備』是現代人面對死亡前應嚴肅思考的兩個課題。 
(一)心理照顧:
人在臨終前,特別關心死後的去處,因此宗教心靈的撫慰,此時都成為病人與家屬最佳的心靈救護。(如:佛教的淨土思想、三世輪迴、生命不死、因果業報等道理);應尊重病人的決定,並全力予以疼痛減除及醫療的協助;讓病人及家屬知道,大部分人都可以沒有痛苦地過世;照顧者的態度可適度平和、表情鎮靜,以減少病人的不安;肯定病人一生中對家庭、社會的成就與貢獻;可請宗教人員、病人敬重的長輩,引導病人說出掛心或懺悔的事。

(二)預立遺囑:
根據王夫子的說法,所謂「遺囑又稱遺言,廣義的遺囑泛指前人留給後世的言論。狹義的遺囑僅指人們臨終前所留的言論,以及人們口頭或書面的臨終囑咐 」。在此,我們主要以口頭或書面的臨終囑咐為主。
於民國八十九年立法通過「安寧緩和醫療條例」強調病人的醫療自主權,藉由這樣的法律規定讓現代人在面對自己臨終醫療可以有一自主的決定,也可以自覺的預立「生前預囑」是自己的權利之一 。
以往「預立遺囑」大都建構在人的生命可以有意識的自然終了之前提,但在重大疾病與意外災難頻傳的今天是很難得到維護的。所以人對於生死的思維需要進一步改變,並且將生死放在一起規劃,無非是希望這樣的規劃能夠讓我們安然順利度過一生,不要因為突然而至的死亡造成太多的遺憾,只有藉著這樣的規劃才能將風險降到最低 。
為了配合客觀的社會環境變遷,現代人對於遺囑的內容也應有更寬廣的思考。《教您如何寫遺愛手書 》的作者建議,應將遺囑內容分成「法律規範」及「意願表達」兩大部分。內容可細分如下:法律規範,這個部分包括財產處理、文物留贈、指定監護、遺願執行、身心療護等。有關意願的表達有最後捨獻、摯愛告別、一生回顧、親密心語、了願無憾等。對於滿其心願,我們在人、事、物上做到盡善盡美,例如,人:見想見而未見的人,事:做想做而未做的事,物:未送出去的禮物、未收回的禮物等。甚而能做到多陪伴使將逝者安心勿生煩惱,勸念往生了其牽掛,讓宗教開示得以心靈撫慰,最後包含依其意願做好後事的安排。
由上述內容不難得知預立遺囑不僅減少無知紛亂、避免爭產憾事、生死得其所、了其心願、生死兩無憾,更可善終尊嚴離世。所以我們應當改變一般人對於遺囑的觀念,不要認為遺囑的預立就是一種悲觀及對於自己生命的詛咒。反之,我們應正面以對,把它當成是種生命完成應有的程序。因為,如果沒有遺囑對生命終了事前的安排與交代,不但我們家人不知我們的想法為何,我們自己也沒有機會真正認清自己的想法。
  

三、    結語
「死亡」充滿未知性、讓人不安與恐懼的,甚至是大部分人所避談的。在我們生活的周遭,常有許多不幸的事情發生,不斷的在提醒並暗示我們,『死』是必然發生的,我們必須誠實面對。『人生自古誰無死』彷彿生命有一個定數,而我們,無論誰也無法延緩、或停止的,我們或多或少都經歷過對死亡的恐懼,因為死亡剝奪人們享受幸福的權利,奪去心愛的人,留下無法挽回的遺憾。我們千萬個不願意,我們曾經擁有的,稍縱即逝。
因此,人在無法找到任何脫離死亡的途徑之下,我們就要學習認識並且接受死亡,學習接受人生的終極目的地即是死亡。有生必有死,有死方有生,生是死之始,死是生之末。死亡的尊嚴,是人生最終的光明面,認識生與死的真正意義,才能尊重生命,關懷死亡。也唯有做了萬全的「預立遺囑與臨終前的準備」方能從容以對,並可圓滿三善的生命真理,以令冥陽兩無憾!

 

參 考 文 獻
一、專書
1.王夫子著,《 殯葬文化學 》,河北:中國社會出版社,1998。
2.林綺雲著,《生死學》,台北:洪葉文化,2000。
3.威克柯克斯等著,《死亡與垂死》台北:光明,1990。
4.傅偉勳著,《死亡的尊嚴與生命的尊嚴》,台北:正中書局,1994。
5.鈕則誠、趙可式、胡文郁著,《 生死學 》,台北:國立空中大學,2002。
6.黃瀅竹著,《 教您如何寫遺愛手書 》,台北:宇河,2003。
7.趙可式著,《曇花一現,美善永存-癌末患者的心路旅程》,台北:光啟社,1999。
8.鄭曉江著,《生命終點的學問》,台北:正中書局,2001。
二、期刊
1.孟憲武著,中國臨終關懷的開展及其前景展望,天津醫科大學
2.張利中、蕭志邦、周希誠著,台灣地區安寧護理人員宗教信仰類別與臨終關懷效能之相關研究。
3.鄭曉江著,《佛教與臨終關懷》,《普門學報》第21期,2004。
4.蔡昌雄著,《人間佛教的示現-台灣安寧療護佛教宗教師的臨終關懷之道》,星雲大師5-人間佛教理論實踐研究(下)。
6.釋昭慧著,《宗教在生死教育與臨終關懷所扮演的角色》,回應於九十年十一月二十三日「紀念耶穌會來台50週年」國際研討會。
三、論文
1.任雪娥著,《對於社會工作介入臨終關懷的幾點思考》,臨終關懷論文,2012。
2.林佳勳著,《從基督徒倫理探討臨終關顧》,台南神學院神學系所道學碩士論文,2005。
3.邱世哲著,《台灣安寧照顧協會定位與發展探討》,國立清華大學碩士論文,2015。
4.許雅喬著,《莊子喪葬思想對臨終關懷教育的啟示》朝陽科技大學通識教育中心,止善第十三期一般論文,2012。
5.張文繒著,《安寧照顧與宗教-以耕莘醫院「聖若瑟之家」為例》,玄奘大學宗教研究所碩士論文,2003。
6.陳壯梅著,《海德格的死亡哲學與臨終關懷之對顯》,南華大學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3。
7.慧開法師著,《佛教臨終關懷與往生助念之理論建構議-以瑜伽師為主之初探》,佛教與當代人文關懷論文。
8.鄭曉江著,《佛教與臨終關懷》,兩岸佛教學術研究現況與教育發展研討會論文。
四、網站
1.南華大學生死學研究所 http://lads2.nhu.edu.tw/main.php
2.財團法人佛教蓮花臨終關懷基金會
http://profrcchenmd.blogspot.tw/2010/03/blog-post_7188.html
3.諾那華藏精舍http://nona.fjnet.com/
4.最後的40堂奇蹟課
http://ap97125343.pixnet.net/blog/post/42966505-%e3%80%8a%e6%9c%80%e5%be%8c%e7%9a%8440%e5%a0%82%e5%a5%87%e8%b9%9f%e8%aa%b2%e3%80%8b%ef%bd%9e%e5%ae%89%e5%af%a7%e7%99%82%e8%ad%b7%e6%8e%a8%e6%89%8b%e8%b6%99%e5%8f%af%e5%bc%8f

 

arrow
arrow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On philosophy 的頭像
    On philosophy

    問哲 On philosophy

    On philosoph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