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明珠、朱金池
蓮華佛學研究所
論文提要
天台宗遵奉《法華經》,又被稱為法華宗,是最早的本土化宗教,是以鳩摩羅什譯的《法華經》等為依據,它吸收了印度傳來的和中國發展的各派思想,重新加以系統地組織而形成的思想體系。它的組織綿密,次第分明,脈絡清晰,是具有中國佛教特色的一大學派 。
天台宗的教義,遠溯自龍樹菩薩所著之《大智度論》和《中論》。其後北齊慧文禪師,讀中論偈中說:「因緣所生法,我說即是空,亦名為假名,亦名中道義。」而妙悟其旨,開空、假、中三觀的止觀法門,再傳給慧思禪思和智顗大師而發揚光大。天台宗的判教,主要以五時八教 為總綱;以一心三觀、三諦圓融為中心思想。本文在探討天台宗「一心三觀」的義理,以及其在人生上的應用。
一、 「一心三觀」的義理
所謂的「一心三觀」,「一心」即是指一念心,「三觀」是指空觀、假觀、中道觀,是修行的三個觀法。意思是修行者的一念心能夠在同一時間體悟或頓悟到空、假、中三個點,而這三點是必須在一剎那間被領悟到;也就是眾生現前生起的一念心,這一剎那的心中就要有空觀、假觀、中觀三個修行的觀法,名為一心三觀。智顗大師在《摩訶止觀》中說:「以觀觀於境,則一境而三境;以境發於觀,則一觀而三觀。如摩醯首羅面上三目,雖是三目而是一面。觀境亦如是。觀三即一,發一即三。不可思議,不權不實,不優不劣,不前不後,不並不別,不大不小。故《中論》云:因緣所生法,即空、即假、即中。 」為進一步了解「一心三觀」的內涵與作用,以下就空、假、中等三觀分別解釋。
(一)空觀
佛教所謂的「空」,並不是「不存在」或「無」的意思,而是指在宇宙萬象中沒有「固定不變」的事物,是沒有實質的存在。也就是說,佛教的世界觀,認為世界的本質是空,並沒有真實的存在,一切事物都是因著緣而生,因著緣而滅,沒有永恆的存在,此即「空」。因此,中觀學派認為現象界裡的一切事物都是因緣和合而生,其中並沒有常住不變的「自性 」,之所以有生和滅等變化,全是依據緣起的法則而進行的,因而是「空」。這就是天台宗對世界真實本質的認識方法 。
佛學認為世間一切法,形容它唯有用「空性」這字眼,因它的屬性(一種暫時存在的性,會改變的,如地有堅性,水有濕性,火有暖性,風有流動性等)、作用是有的,但本質都不實在,是無自性的。事物若有「實性」就不必靠條件,就會獨一、恆常地存在。因此,世界萬物都要經歷一個「成、住、壞、空 」的過程;若在人生上就表現為「生、老、病、死」的過程,佛學認為現象世界裡的一切事物都不會永恆存在,都是依一定的條件生成和毀滅的,這就是世界本來的狀態,這種狀態即是佛學所謂的「空」。
因此,佛法教導世人,不可以執取現象界裡「真實存在」的概念,以為它們都有其自性;或將自性藏於現象界各種東西的生、住、異、滅等變化歷程之中 。總之,觀一切現象和事物都是由各種因緣和合而產生,沒有永恆的存在,也沒有永恆不變的實體,看盡人間萬象的起伏,其背後的本質,就是「空」觀。
(二)假觀
「假」是指假有,意指世界上所有存在的物質現象,都是來自因緣和合,不是永恆的存在,是來自於空,並非生命真實的本質,充其量只不過是一種表面上的現象,是人們心中的一種幻想,就是一種「假相」。因此世間萬象這是佛法對世界表相的認知方式 。
世間萬象是空,是假,而佛學人生八苦 的存在,就是象徵這個為期僅數十年的人生並非真實的證據,也就等於證明了這個世界就是虛幻的,是一種假相。總之,一切現象和事物雖然是空,卻顯現出如幻如化的相貌,歷歷宛然,這是認識發生的作用,也就成為「假」觀。
(三)中觀
「中」是在認識世界本質和現象的同時,應當採用的一種認知方法。意即不要偏執,不要走極端,而要有中道思想。《摩訶止觀》卷五上有云 :
若一法一切法,即是因緣所生法,是為假名觀也;若一切法即一切法,我說即是空,空觀也;若非一非一切者,即是中道觀。一空一切空,無假、中而不空,總空觀也。一假一切假,無空、中而不假,總假觀也。一中一切中,無空、假而不中,總中觀也。即《中論》所說不可思議一心三觀。
所謂「一法一切法」是指由真如隨緣變現的一切事物都不實在,不過幻相而已,所以是「假」;觀照此點,即為「假觀」。所謂「一切法即一法」是指一切事物都由真如所變現,沒有永恆不變的的自在實體,所以是「空」;觀照此點,即為「空觀」。此外,一切現象「非一非一切」,同時具有「空」、「假」兩方面的性質,則為「中道」;觀照此點,即為「中道觀」。空、假、中三者於一心交融不分,故能同時觀照,亦即觀「假」就是觀「空」和「中」;觀「空」就是觀「假」和「中」;觀「中」就是觀「假」和「空」,這就是中論所說的「一心三觀」 。
而且,空、假、中三者並不是認識上的先後次第關係,而是於一心中同時存在的,相連相即,互不妨礙,此即天台宗所謂的「圓融三諦」 。亦即同時觀一切現象和事物都是由各種因緣和合而產生,沒有永恆不變的實體,而成了「空」;一切現象和事物雖然是空,卻顯現出如幻如化的相貌,歷歷宛然,這是認識發生的作用,也就成為「假」;一切現象和事物的本質,這就是「中」。總之,空、假、中三層義理在任何境界、任何一個事物上都同時存在,在任何現象上都可以見得空、假、中三者相互聯繫、相互包涵的情況。也就是說,念念具備在眾生的日常心思中,一念既是空,也是假,亦是中。
二、 「一心三觀」在人生上的應用
綜上可知,宇宙的本質與實相是空的、是假的,但在含藏著空與假相的真實人生當中,人們常須面對人生八苦的際遇。因此,如何學習佛陀教導我們要在空與假相中踐行不鬆不緊、不偏不倚的中道修行,讓人離苦得樂,正是「一心三觀」可貴之處。《維摩經玄疏》有云:「一心三觀者,正是圓教利根菩薩之所修習 。」故筆者試圖將「一心三觀」的義理活用在日常生活中,冀望每個生命皆能擺脫塵世的煩惱與痛苦。以下分就從假入空觀、從空出假觀,以及中道正觀三點說明之:
(一)從假入空觀
智顗大師說:「若行者如是修止觀時,能了知一切諸法皆由心生,因緣虛假不實故空,以知空故,即不得一切諸法名字相,則體真止也。爾時上不見佛果可求,下不見眾生可度,是名從假入空觀,亦名二諦觀,亦名慧眼,亦名一切智。 」亦即我們目前所處的這個世界,並不是真實的世界,皆是因緣和合,是一個虛幻的世界罷了 !聖嚴法師亦說:「佛教講緣生性空,是著重於本質的分析透視,從而警惕我人是生存在幻妄的境界中,不要為了幻妄的名利物欲而變成名利物欲的犧牲,這叫做看破、叫做放下。看破的是現象的幻象,放下的是名利物欲的貪得無饜,而不是否定了現象的存在 。」
既然世間萬物是虛幻不實的,沒有永恆的存在,那麼我們觀人世間的一切現象時,就要擺脫慣性的思維,與跳開傳統的束縛,而是要有創造性的思考。例如碰到人生路上的順境或歡喜時,不用執著貪愛;碰到逆境或痛苦煩惱時也不生憎惡,不起煩惱心,心中必須有所覺悟,瞭解這一切是幻象,皆是空的,在面對生命的起起落落,無妨坦然自處,往內探索,了悟世間皆幻象,體悟生命之無常;或以平常心來隨順外境因緣,以積極樂觀的心態來應對人生際遇。
總之,在人生的旅程中,面對虛幻本質的世界,但真實的生活卻是每天千頭萬緒層出不窮的發生,因此生而為人要修習佛學的智慧,要了悟「緣生性空」的原理,懂得運用「從假入空觀」與人生的互融,便能不受一切幻象的誘逼,不作一切幻景的奴才,如此生命就較能自由自在,也就能像佛菩薩般的圓融自在了。
(二)從空出假觀
智顗大師說:「若菩薩為一切眾生,成就一切佛法,不應取著無為而自寂滅。爾時應修從空入假觀,則當諦觀心性雖空,緣對之時,亦能出生一切諸法,猶如幻化,雖無定實,亦有見聞覺知等相差別不同。…。乃是從空入假觀,亦名平等觀,亦名法眼,亦名道種智。 」因此,吾人可將「從空出假觀」應用於人生的因果業力之平等觀上。
我們是活在一個有因果輪迴的世界裡,所謂的因果法則:有因就有果,因果循環是宇宙間永恆不變的法則。又依佛法的觀點認為,人的一思、一言、一行皆是作業。即內在思想謂之「意業」,表之為語言謂之「語業」,發之為行動謂之「身業」。以致,因果不只是來自於我們頭腦內的想法及所說的話,也來至我們的行為,此即佛教所說的意、語、身業。身心一體,不只行動,就連起心動念都會自動列入「因果法則」裡。就是每觀一件事件的發生要了悟有「因果存在」的現象,每當對周邊任何所發生遭遇的現象,要清楚這是每個生命所選擇的果報,是要個人自己親自去體驗的過程,不用過度的同情憐憫或干涉操縱,而是應慈悲地給予尊重與支持。
依佛法的觀點,生命因為「業力」的關係,讓我們在「六道」中輪迴不已。好比牛頓第三運動律寫得很清楚:「如果在這個宇宙的任何一角落,施加某一種作用力出去時,也必然會有一個相等於此作用力的反應回來給你 。」這是一個不變的定律,也就是說我曾經做了什麼,我必須承受這個的反作用力。也就是新時代思想的一句話:「你給出去的都會回到你身上」,業力乃是宇宙的公平法則。總之,宇宙存著平等的因果業力法則,而且每個每個人身、語、意都會自動公平地列入「因果法則」裡,會讓每個生命的起心動念皆無所遁形。因此,聖嚴法師在《正信的佛教》有云:「佛教的因果律,不是宿命論也不是定命論,而是不折不扣的努力論。...從過去世的業因到現在世的業果,中間尚須加入許多的外緣,方能成為業果的事實,這些外緣,就是現世的努力與懈怠、作善與作惡 。」吾人一旦了解這個道理,就會覺察自己每天的念頭,進而修正日常的一思、一言、一行了。
事實上,人生的煩惱,乃是由於凡夫眾生,對於「五蘊 」的執著,而其中「識蘊」是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等諸識的各類聚合 。有此五種認知的對象,而構成自我的觀念;由於有了自我的意識作用,便引來了不自在、不滿足、不完整的感受;這些感受,便成煩惱。在不屬於真實的世界裡面,讓你歷經人生八苦之後,讓你執著,進而產生痛苦。因此,我們若能在俗世中,了知一切萬象,是由「眼、耳、鼻、舌、身、意」等六處,接觸「色、聲、香、味、觸、法」六境,再加上「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意識」等六識的作用,而後才能分別了知 ,並於俗世中努力修行,則易破除對自我的執著,轉迷為悟。至於如何轉識成智以圓滿生命實相,亦即將「阿賴耶識」轉化為-圓滿一切智?根據研究唯識學深層溝通的林顯宗說:
第八「阿賴耶識 」是儲存的倉庫,心靈的記憶庫,形成心田的種子,它無法判別。對治方式是:必須讓第六意識不再做錯誤的分別,第七「末那識」不再執取以為實在,如此才可清淨第八識的種子,而轉識成智 。
綜上,世間萬象皆是假相,誠如《心經》所說的「照見五蘊皆空」,就是如實照見五蘊,是觀照生命的種種現象都是變化無常的,而能夠在一切變化無常的假象中如實修行,由此而悟入宇宙的實相。因此,人們面對空性而虛幻無常的生命,可應用「從空出假觀」經常的省察自己的思想言行,認真地修行自己;並且尚應秉持「己達達人」的菩薩情懷,誠摯待人,利益眾生。
(三)中道正觀
智顗大師說:「前二種為方便道。因是二空觀,得入中道第一義觀,雙照二諦,心心寂滅,自然流入薩婆若海。若菩薩欲於一念中具足一切佛法,應修息二邊分別止,行於中道正觀。 」而根據寶靜法師對中道正觀修行法門的解釋為 :
正念佛時,即一心三觀,能念之心空寂,即空觀;所念之佛歷明,即假觀;非空非假,即中道觀;念至一心不亂,則一心三觀自然現前,此時所念如所言,所言如所念,即是行如來行。
宇宙萬象既是「空」又是「假」,應如何不偏極端,不執著現象界的煩惱;不僅要了悟宇宙世界空與假的真相,還要兼顧生存在此現實世界的每個現象。因此,我們必須在「空」與「假」的生命中應用「中道正觀」的修為,求得和諧平衡與自在。對此,智顗大師在《摩訶止觀》中,提出十乘觀法:「一觀不思議境,二真正發菩提心,三善巧安心止觀,四破法徧,五識通塞,六道品調適,七對治助開,八知位次,九能安忍,十離法愛。」根據靜權大師對此十乘觀法的詮釋是:「自己已經了達不思議境界,便能發菩提心,悲憫眾生;從此修止觀法門,以滿弘願,便能徧破一切職礙;能知修某法是通,應該護持,某法是塞,應該破除;從此自能進修三十七道品來對治惑業,助開妙理;於一切位次,不僭不濫;於一切順逆苦樂的境界,都能安忍不動;亦不著相似位中的法愛。因此,便能超越凡夫地,入菩薩位,趨入如來的湼槃果海。 」
此外,筆者認為上述中道正觀在實際人生的應用,應具有自我節制的修為,以及活在當下的生命觀。
1. 自我節制的修為
人世間是一個幻相,是每個生而為人的修行舞臺,無論是王公將相一旦粉墨登台,都要賣力演出,也就是要認真的修心養性,才能達到投生人間舞台的目的。要知道人世間的財富名位,是讓我們能夠在物質世界生存的一種修行道具,但是,有太多的人卻把虛幻當作真實來追逐,將修行的手段變成人生追求的目的。當還沒有追求到的時候,就痛苦萬分;當你追求到了,又發現不夠多,且隨時都能都可能失去這些東西,你的心就這樣無止盡的擺盪著,患得患失,痛苦與煩惱於是產生。對治的方法不外是,自我節制修持心中的欲念。《莊子》〈逍遙遊〉有云:「鷦鷯巢於深林,不過一枝;鼴鼠飲河,不過滿腹 。」由此觀之,吾人應滋養「自我節制」與「知足常樂」的善念頭。常提醒自己,不要將焦點放在我所欠缺的,而是要感恩我目前所擁有的。
2. 活在當下的生命觀
我們的生命不僅空相,亦是假相,也就是生命沒有生也沒有死,既沒有得也沒有失,但是如果從物質這個世界來看,我們的確有生死、有得失,因此產生了許許多多的煩惱。那該如何對待這些情緒的產生呢 ?有一個很簡單的原則,就是認真的過日子,你認真的投生了,你認真的成長、認真的工作,認真的經歷病痛、認真的經歷死亡。這也就是認真的活在每個當下。在日常生活中,應如何認真活在每個當下呢?那就是我們要讓自己時時處在一種穩定平和、正面正向的思考,與積極向上的態度,然後以自己為中心,再推己及人,再逐漸擴散到你周遭的親朋好友、工作同事、左右鄰居,或有形或無形地去傳播這種概念。逐漸讓這個社會成為一個健康、平衡、積極向上的社會,這就算是盡到世界公民的責任,也是對這世界最重要的貢獻了。當我們一而再、再而三的經歷認真地活在每個當下的這個過程,當我們徹底瞭解這只是幻象,我們就毋須再經歷幻象,我們就從這樣的情境之中脫離了。
總之,天台宗「一心三觀」在人生的應用,旨在啟發人們如何在「空」與「假」中求得平衡,如何在物質與心靈之間找到自在喜悅的生存之道。若要兼顧「空」與「假」的生命實相,在面對人生諸事,一定要盡心面對,努力改善之後,始可聽天由命,放下一切得失心。
綜合上述,天台宗「一心三觀」的義理,意指在任何一個事物與境界都同時存在空、假、中三個現象,而每個眾生在現前一念間,理應同時體悟到空、假、中三點的義理與內涵。因此,「一心三觀」是一種宏觀的認識世界本質與世界表相的態度與方法。「空」是指一切事物皆因緣而生,故其本質為空;「假」是指物質萬象雖是空性,但因空不礙有,故空性可幻化為各種臨時的現象,故稱其為因緣和合的假相;由於世界萬象既是空性,又是假相,所以人們當採用一種宏觀的認知方法,就是不要偏執,不要走極端,而是要以「中觀」思想,同時看到事物的空性、假相和中道三者,亦即「一心三觀」,才能了悟宇宙究竟的真實。如此,可再將「一心三觀」的認識論和本體論,應用在人生的各種處境上,使眾生皆能在紅塵浮世中,了悟生命的實相,體悟人生的無常,進而安頓人生,使人生臻於離苦得樂的境界。
參考文獻
1.《莊子》,〈逍遙遊〉。
2.《維摩經玄疏》卷2(CBETA, T38, no. 1777, p. 528, c20-21)。
3.凡夫著,《與諸神對話:一個大學老師的通靈紀錄》,台北市:聯經出版社,2012。
4.大川隆法著,簡瑞宏譯,《永恆的生命世界-死亡並非永遠的別離》,台北:時報文化,2006。
5.王雷泉釋譯,《摩訶止觀》,台北市:佛光,1997。
6.田燈燃著,《圖解佛教》,新北市:華威國際,2009。
7.吳汝鈞著,《龍樹中論的哲學解讀》,台北市:台灣商務印書館,1997。
8.李志夫著,《摩訶止觀之研究》,台北市:法鼓文化,2001。
9.林顯宗著,《心靈基因改造》,台中市:瑞成,2007。
10.洪啟嵩著,《佛教的宇宙觀》,台北市:全佛文化,2006。
11.修慈法師著,〈天臺止觀專題講義〉,新北市:蓮華佛學研究所,作者自印,2016。
12.智顗大師述,寶靜法師講,《修習止觀坐禪法要講述》,台北市:財團法人佛陀教育基金會,2003修訂版。
13.聖嚴法師,《正信的佛教》,台北市:東初出版社,1965。
14.聖嚴法師,《天台心鑰:教觀綱宗貫註》,台北市:法鼓文化,2002。
15.劉貴傑、鄭基良著,《佛學與人生》,新北市:空大,2011。
16.靜權大師著,《天台宗綱要》,台北市:財團法人佛陀教育基金會,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