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易齋
新生醫專教授
國防大學榮譽客座教授
論文提要
地球暖化的自然變異與人心行為的異態是因果相循、互為逆反的循環狀態。
人類的文明發展和地球生態的演變狀態是息息相關的,二十世紀末葉以來,全球各地發生的自然災害有愈加嚴重的趨勢,氣候異常導致環境生態的裂解,讓各國各地區警覺到各種事件的產生,並非單一因素,而在經驗教訓的匯整中,獲得必須共同承擔的共識。
人類劫難的預言,早在數千年前的文化古國就有記載,並且以不同的形式流傳,但是,在口耳相傳與符號暗示的警訊中,卻缺乏禍難成因的解釋和分析,以致造成偏頗的認知與不安定的疑懼。
針對天災頻繁與人心浮動的異態,提出時空同位與因果同時的問題探討、災難成因之溯源、危機處理的要領、根治禍源之道,並分別從經典智慧之理論思想、自然災害的現象分析、人為禍端的肇因緣果等層面來的逐一檢視,希望藉由宗教、哲學與科學的學理貫通,發現人類文明發展的健康進路,進而冺災造福,為全人類與宇宙自然的和諧共生,開拓出平安、美好的願景。
關鍵詞:地球暖化、不悖因果、天人逆反、時空同位、因果同時。
一、 前言
因果鐵律是世出世間的不易軌跡,無論是主張創世論或緣起論者,皆不否定因果與生命同步存有的義理。在古今中外的因果思想中,中國的「易經」哲學所含攝的理、氣、象、數,都指涉著陰陽復返、原始反終、相因互動的因果律則。儒道與佛法會通之後,整合而成的「太上感應篇」,闡明了春秋褒貶的微言大義,藉由人倫鑑戒的警訓,以及幽冥感通、善惡報應的道理,傳達出生命多維的訊息,而其貫串人倫價值觀的終極判定樞紐,則是「因果」兩字。
佛教的因果義諦在所有因果思想中闡明得最為完整、精嚴而詳實。論述佛教的因果律,必須以華嚴經的因果思想為基礎,依照台灣大儒方東美教授的研究心得,認為在華嚴經所喻示的因果關係結構裡,統分為cosmic causation宇宙的因果關係、moral causation道德的因果關係、metaphysical causation形而上的因果關係、religious causation宗教的因果關係等四重思想結構,此四重結構關係互為融摻,彼此呼應互動,是因果律則的正向發展體系。華嚴經的五周因果論,藉由(一)「所信因果」、(二)「差別因果」、(三)「平等因果」、(四)「成行因果」、(五)「證入因果」等「信、解、行、證」的過程,達到聖凡一如、等無差別、圓融無礙、平等不二的如如境界。由此觀之,佛教華嚴思想中的因果義理,是豎窮三際、通達三世的生命運作鐵律。
識得因果不昧的道理,人們的生命信仰就有了座標,人的向上超昇之路就有了光明的進階,而在同時間,人也不得造作違反因果、昧對良心的惡業。如同21世紀以來各地區發生的地震、海嘯、火山爆發、水旱災、火災、人為禍害等等,都含有前因後果的潛在因素。畢竟,在原始反終、天道循環的軌跡中,因果即是最公正的審判者。
經由各家學說的相融會通,吾人得以確認「因果同時」、「時空同位」、「三世互相見」是開啟全方位生命能見度的立基點,透過因果對反的世筏檢驗,以及善惡到頭終有報的「因果迴程觀」,人的言思行止,乃有明確的規範,而生命管理之脈絡於斯得以通曉無礙。
21世紀以來,人類的物質文明趨向愈加尖銳炫麗,與此資訊科技和虛擬聲光同步耕耘的心靈科學和生命哲學之探討,可謂同時並舉、戳力向前。但是,囿於商業買辦的短視利益與唯利是圖的心態,相對於物質文明的強勢誘惑和亢躁供需,屬於精神文明領域之心靈科學和生命哲學訊息,就顯得弱勢而乏力。但是,弔詭的是,雖然外表上物質文明跨躍上風,而相形於物質文明所衍生的政治鬥爭、媒體污染、選舉弊端、社會動盪、人性貪婪、強勢霸凌、病毒蔓延等病態,人性趨善的清淨願望和公義訴求,卻因著生命覺察力的提昇,而有深化、內化的向度。這就說明了,縱使生存在黑暗的世紀,人的生命內在仍然活著追尋平安、還原生命真相的智慧種籽,這個蘊涵著身心平衡、眾生平等的生命種籽,名為「因果」鐵律。
環顧歷史的經驗法則以及古今中外聖哲的智慧啟示,現實世界所呈現的多元舞台,僅供人類作為試煉、學習、成長、檢審、報償的場域,在含括階層流變、世代交替、無常嬗遞、常數逆反的世法特質裡,「深信因果」和「實踐仁道」與否,已成為生命能見度是否寬窄的判定準衡。
近幾年來,高雄美濃地震、921大地震、911雙星世貿大樓的攻擊事件、南亞海嘯、美澳與歐亞各處水患、日本福島震災與核子輻射污染等嚴重災變,無不是人類背覺合塵、貪婪妄作的現世報應。
為了相應於易經「剝極而復」、「否極泰來」、「物極必反」等卦理向度,本文乃亟思以易經、太上感應篇、華嚴經的因果思想,來召喚人性中的靈明覺性,期待以微言大義之眼目,為逐步鑄下彌天罪業的塵浪,澄清返影自鑑的原貌,為大禍臨身的刀兵劫難收攝懸崖勒馬的韁繩,為植福禳災的千萬台民祈願請命。
二、 因果相生的同位意涵
說因論果,不是宗教家的專利,無論是否相信生命含有輪迴、果報的發展軌跡,生命的輪迴與果報在事實上已與一切萬有同時存在,此不獨各宗教的思想理論均多所闡述,在現實世界裡,也多有實際的案例可稽,而日本福島災難就是最典型的例證。
因果律是宇宙生命運作的不易軌則,無論是主張創世論或緣起論者,皆不能否定因果與生命同步存有的義理,而闡明因果最清晰、最完整的莫過於佛教思想。「因果」梵語為hetu-phala,指原因與結果,亦即指因果律,為佛教教義體系中,用來說明世界一切關係演變之基本理論。蓋一切諸法之形成,「因」為能生,「果」為所生;亦即能引生結果者為因,由因而生者為果。以時間之因果關係而言,因在前,果在後,此稱為「因果異時」;但若就空間而言,則如束蘆之相倚相依之情形,此乃廣義之因果關係,稱為「因果同時」 。
「因果報應」為佛教用來說明世界一切關係之基本理論。又作因果報應、因果業報、善惡業報。謂一切事物皆有因果法則支配之,善因必生善果,稱為善因善果;惡因必產生惡果,稱為惡因惡果。無量壽經卷下:「天地之間,五道分明,恢廓窈冥,浩浩茫茫,善惡報應,禍褔相承」即是此例。瑜伽師地論卷三十八所說之「已作不失,未作不得」一語,揭出佛教因果理論之特點,即任何思想行為,必然導致相應之後果,「因」未得「果」之前,不會自行消失;反之,不作一定之業因,則不會得相應之結果,並據此提出「三世因果」之說 。
「三世因果」之說,無須以未來尚未兌現為藉口,來恣意逞一時之口舌快意和權勢囂狂,一旦因緣成熟,地球加速暖化、暖化的事實,各國是否仍能在媒體遮掩與資本主義的保護傘下苟延國祚,凡是身心正常之人率皆抱持懷疑之態度。
另一方面,混淆是非、顛倒黑白的人,在人類歷史上都沒有得到好下場。例如秦朝宰相趙高「指鹿為馬」的公案,就是典型的罪報。在中國成語中,違背因果的字句都代表著不合邏輯、逆反常情常理的意涵,而其結果大多皆以悲劇收場。諸如「恩將仇報」、「抱薪救火」、「指鹿為馬」、「掩耳盜鈴」、「以訛傳訛」、「捨本逐末」、「揚湯止沸」、「不倫不類」、「斷章取義」、「暴虎馮河」、「偷天換日」、「助紂為虐」、「為虎作倀」、「樂極生悲」、「欲蓋彌彰」、「殺雞取卵」、「水中撈月」、「火上加油」、「為非作歹」、「物極必反」、「狼子野心」、盲人瞎馬」、「禍起蕭牆」、「穿鑿附會」、「窮凶惡極」、「管窺蠡測」、「黨同伐異」、「結黨營私」、「官官相護」、「自投羅網」、「自相矛盾」、「自掘墳墓」、「荒謬絕倫」、「蚍蜉撼樹」、「蜀犬吠日」、「諱疾忌醫」、「譁眾取寵」、「貪贓枉法」、「賣官鬻爵」、「趁火打劫」、「寡廉鮮恥」、「醉生夢死」、「鋌而走險」、「鏡花水月」 等,若以這些成語來檢審近百年裡各物化國家、地區的政治社會亂象,則「因果報應」,乃是必然的結果。
三、 「易經」彰顯的陰陽復返觀
昧於因果的人之所以敢於掩耳盜鈴、胡作非為,主要是心智視野看不見「螳螂捕蟬、黃雀在後」的危機,這就是生命能見度過於短淺之故。而「因果律」思想之深入華人世界,除了反映出數千年來各朝代司法審判不公不義的心理移情和心理補償作用而外,「易經」所揭示的陰陽復返道理,經由士人(知識份子)的教化傳遞,遂隱然替代了政治乖倫、司法公器不彰的民間審判角色。
易經顯示於宇宙萬物的原理原則,可謂至神不測。其詮釋生命終極意義之表徵,即是內聖外王之道。易曰:「神也者妙萬物而為言者也」。最高深奧妙之道,雖聖人亦有所不能知者,統謂之鬼神,鬼神實指最高深奧妙幽微難知之理而言,易經因天象以明人事,其學在乎「極深研精」、「窮理盡性」、「範圍天地」、「彌綸群品」、「占事知來」,故可以參贊天地鬼神之奧祕,而致人生之日用 。一部易經總括而言,就是為人指引出「因果」的道理,以循序作易、範圍三才、統綱人倫之卦理卦象,道出了易經的倫理學和因果論。在這裡,我們可以列舉幾則易經的義理來說明”因果對返”與” 因果同時”的意涵。
(一)「物極必反」:這一思想起源甚早,《周易。丰。彖》。「日中則昊,月盈則食」,《京氏易傳》唐.孔穎達:「上居天位,久而亢極,物極則反,故有悔也」。說明事物發展變化到一定極限就會走向它的反面。”物極則反,數窮則變,天道之常也”。《易童子問》張載:太極則否,非力所支 。此義道出了整個地球生態興衰消長的卦象,也值得全人類知所警惕。
(二)「返者道之動」:語出「老子」四十章:「反者道之動,弱者道之用。天下萬物生于有,有生于無」指向相反的方向反復運動變化是「道」的特徵。「周易」即有往復極反之說,泰卦「九三,无平不陂,无往不復」,說明矛盾的雙方會轉化,復卦「反復其道,七日來復」,乾卦「亢龍有悔」說明物極則反的道理。《老子》二十三章:「飄風不終朝,驟雨不終日」,「天尚不能久,而况乎人乎?」這種思想和《易》的變易觀念是相通的 。而以地球臭氧層破洞加劇,所導致的自然災害來檢省禍難之源,就可以驗證貪食一口肉的果報。
(三)「禍福倚伏」:係《老子》辯證法思想,語出《老子》五十八章:「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意即幸福緊靠著災禍,災禍埋藏在幸福中,禍福相互轉化,事物轉化是必然的,說明矛盾互相轉化是普遍的社會法則 。此義適可供作全世界物化權貴們之重要鑑戒。
(四)「剝極則復」:語出《易童子問》:「剝極則復,否極則泰」,剝和復是「周易」六十四卦中的兩卦,剝卦發展到終了則轉變為復卦,宋。歐陽修以此說明事物「物極則反」的道理,人們懂得這個道理,就能「君子尚之,故須其時而止,亦有時進也」 。
(五)「相因相反」:係明清方以智之易學命題,語出《東西均.反因》:「吾嘗言天地間之至理,凡相因者,皆極相反」。相因指相互為原因,相反指相互對立,意為一切相互為因,相互依存的事物都是相互對立的 。我們從易經衍創的河圖、洛書、卦象、八卦、六十四卦、雜卦等演義理則中,皆能發現相因相反、相對相成的辯證意涵,推及世事人情的變化,也都循此法則來運行。
為了方便說明易經的因果思想,適可藉用陰陽復返的太極圖來觀照,並足以顯詮生命流轉的因果迴程型態。
四、 儒道「太上感應篇」的因果意涵
「易經」是儒家經世致用的內聖外王之道,既通達天人合一與心物合一之義理,也詳陳了因果對返的生命流變通則。而道家與儒佛思想會通之後,以「太上感應篇」作為人倫鑑誡之警訊,其中寓含的因果意涵,傳達了生命多維的訊息,也貫串了儒、釋、道三家的生命輪迴觀,是中國道學淑世化的經典之作。
蘭陵學了氏云:「一部感應篇,即一部春秋大旨。感之云者,即春秋所褒貶也。應之云者,即春秋之褒貶也。…是篇乃闡揚天道之化工,發明人事之畫筆」。又云「感應篇教人大旨,無過忠恕兩字,學者只將聖賢盡己推己工夫,立心行事,便思過半矣。諺云:『將心比心』,是此篇大訣竅。感應篇勸戒大旨,只漢昭烈兩言足以盡之,曰『勿以善小而不為,勿以惡小而為之』。感應篇所言善惡,多從名利關頭推勘。昔賢云:「擺脫利鎖名韁,便是聖賢豪傑」 。
蘭陵學了氏提示:「全部易經,開章第一個卦辭,繫一『元』字,文言曰,元者善之長,又曰『君子體仁足以長人』,感應篇也只是一箇『元』字。三百八十四爻,第一個爻辭,繫一『潛』字,感應篇也只是一箇『潛』字,坤之二爻,曰直方大,其文言曰『君子敬以直內』,感應篇也只是一箇『敬』字。乾之三爻曰終日乾乾,夕惕若,其文言曰『修辭立其誠』,感應篇也只是一箇『誠』字 。在其中特別強調:「謙卦六爻皆吉利,彖曰鬼神害盈而福謙,人道惡盈而好謙,感應篇也只是一箇『謙』字」 。
由此觀之,「元、潛、敬、誠、謙」就是「太上感應篇」的思想綱要,而「謙」字則是其處世敦仁的眼目。「太上感應篇」開宗明義就為因果對返的人間常道說得明白剴切,太上曰:「禍福無門,惟人自召。善惡之報,如影隨形」 。
就此一句,即揭示了為人立命修身之準繩;而接下來的誡句箴言,莫不蘊含了警策「因果報應」的深沉意涵,諸如「不履邪徑、不欺暗室。積德累功,慈心于物。忠孝友悌,正己化人。矜孤恤寡,敬老懷幼。昆蟲草木,猶不可傷。宜憫人之凶,樂人之善,濟人之急,救人之危。見人之得,如已之得,見人之失,如己之失。不彰人短,不衒己長,遏惡揚善,推多取少,受辱不怨,受寵若驚。施恩不求報,與人不追悔。所謂善人,人皆敬之,天道佑之,福祿隨之,眾邪遠之,神靈衞之,所作必成。
茍或非義而動,背理而行。以惡為能,忍作殘害。剛強不仁,狠戾自用。是非不當,向背乖宜。虐下取功,陷上希旨。受恩不感,念怨不休。賞及非義,刑及無辜。殺人取財,傾人取位。誅降戮服,貶正排賢,凌逼孤寡,棄法受賂。以直為曲,以曲為直。知過不改,知善不為。自罪引他,侵凌道德。願人有失,毀人成功。危人自安,減人自盛。竊人之能,蔽人之善。形人之醜,訐人之和。逞志作威,辱人求勝。鬪合爭訟,忘逐朋黨。造作惡語。指天地以證鄙懷,引神明而鑑猥事。心毒貌慈,穢食餧人,左道惑眾。作為無益,懷挾外心。如是等罪,司命隨其輕重,奪其紀算,算盡則死,死有餘責,乃殃及子孫」 。
觀乎台灣社會風氣之敗壞,其肇因源自近十餘年的選舉動盪和政潮變遷所致。主事權謀者,屢屢假「民主」、「團結」之名,而行族群分化、黨同伐異之能事。所謂「輕蔑天民,擾亂國政」莫此為甚。等到把人心污染了,遭受媒體質疑了,又「自罪引他」、「虐下取功」、「危人自安」、「念怨不休」。
如此「貶正排賢」、「傾人之位」、「懷挾外心」、「竊人之能」、「指天地以證鄙懷,引神明而鑑猥事」的傷天害理勾當,在在皆違背了「厚德載物」與「為政以德」的政治良箴。若從天道好還的因果對返原理來推測,那麼,禍福相倚之間的報償,恐怕不是掠得權位資產者能夠以一廂情願之心態,以一手遮天之權謀所能概括承受。
五、 佛教華嚴經的因果思想精蘊
(一)三層四分的正向因果律則
上述內容,概皆以淑世之因果理論作為警策社會負面的誡語。而因果律的哲學義理,兼含有正向指引之理論系統,其優質內涵則以佛教的因果律為思想之軸線。論述佛教因果律,必須以華嚴經的因果義諦為基礎,依照方東美教授的認知,華嚴經的文義可作三個層次四種成分來分析:
第一層是從信仰的層面去看,叫做「舉果勸樂生信分」;
第二層是從因果緣起的立場說明位位圓融,叫做「修因契果生解分」;
第三層再就差別世界裏面,把所瞭解的付之實行,這是普賢(菩薩)的精神,
以圓融無礙行布,行布契於圓融,差別非離平等,平等於其差別,叫做「記法進修成行分」 。
第四層是「依人證入成德分」,在法界品裏面,拿善才童子的天才身份,去閱歷一切不同的差別世界,根據各種差別世界的人,在他生活的真實體驗裡面,所感受到的困難、阻力,以及他如何去克服這些困難,打破種種的困難,一層一層的超越、克服、再回過頭來求證於文殊(菩薩),求證於普賢(菩薩),這兩道(關),一個代表因,一個代表果;一個代表信仰與智慧,一個代表行動與創造力。經過了這樣子的考驗之後,最後再把整個的結果,在剎那之間,於太空的彌勒樓閣裏面得到證驗 。
在華嚴經的文義徵象裡,彌勒(菩薩)的精神既是文殊的精神(信仰與智慧)又是普賢的精神(行動與悲願),並為這兩方面的大結合,這個大結合之後,就變成三重的因——信因,解因,行因。然後,才「證」成了最後一個結果,這個最後的結果就是「毘盧遮那佛」。
由此得以證明善財童子是透過一切知識上面的證驗,行動上面的考驗,以及克服生命上面的一切艱難困苦,成就一個不朽的精神人格,而這個善財童子所表現出來的不朽精神人格,就是成佛的活榜樣,即由信、解、行、證所構成的四種成份 。華嚴思想充分詮釋了佛教正向因果律的漸次成份,也含賅了在差別世界裏面,依靠等無差別的佛性,透過無有間斷的修行,得證聖果。
(二)華嚴經闡示的因果能量
按照三層四分的正向因果律觀之,華嚴經裏面所講的因果,不是Physical causation(物質上的因果關係),起碼是康德同黑格爾所講的moral causation(道德上的因果關係)。在這moral causation裏面,它除掉下層的——mechanical order(機械秩序)之外,尚有super-order(超越的秩序),super-order是一個expression of purpose(意向的表現)。在下層機械因果關係系統裏面沒有「自由」,而在moral system of causation(道德的因果關係系統)裏面,它是meta Physical causation(形上學的因果關係),是non-mechanical causation(非機械論的因果關係),在這裏面可以實現自由。因而按照方東美教授的理解,若要在人類的社會裏面講因果,就不是以物質的機械因果來作為決定因素,以構成一種所謂的必然性,而是根據人類意志上面的一種超越要求,在下層世界的秩序上面再建立上層境界的精神秩序,然後在這個精神世界裏面可以表現自由 。而這種精神超越界的心靈自由,是以符合道德上的因果律做基礎,而以宗教的因果律作為生命超越界修證之階梯。
據此理論,吾人得以認知,宇宙與全生生命(包含人類和一切生命界)的律動循環、運作規則,不能僅以Physical causation(物質上的因果關係)來概定,在物質性的有形能所之外,還存有更廣袤、更加無遠弗屆的super-order(超越的秩序),它是一種含賅了「道德的因果關係」、「形上學的因果關係」之精神層次的生命核心。這種超越了物質領域的精神秩序、精神能量之自由本體,或可以藉由現代天文學的新發現來予以驗證。
1998年兩組天文學家宣佈了一項石破天驚的發現,我們這宇宙充滿了一種能量,可以抵抗萬有引力,讓宇宙膨脹得愈來愈快,叫做「隱密能量」(dark energy)。目前宇宙學家的共識是宇宙中我們能看到、量到的物質只佔宇宙總能量的百分之四,具有萬有引力的隱密物質佔百分之二十三,具有抵抗萬有引力的隱密能量佔百分之七十三。也就是我們目前所認識的宇宙只有可憐的百分之四,還有很廣大的未知世界等著我們去發掘 。而若以華嚴經所闡明的生命境界觀之,恐怕又遠比天文學家所測度的「隱密能量」更宏偉、更巨大無邊,這種超越萬有引力,超越相對論的super-order(超越的秩序)之華嚴世界,是人類科技視野無法觸及的。
(三)華嚴思想之因果結構
以宏寬的心靈視野觀照華嚴思想的生命原質,人不是宇宙世界中的isolated system(孤立的系統),經由哲學、宗教、道德、藝術與科學的檢驗、實證,可以把limited nature of human potency(人類權力的有限性)打破 。
運用系統分析原理來解析華嚴經的因果思想,就能瞭解經中對於因果觀念不是講physical causation(物質的因果關係),而是moral causation(道德的因果關係),兼含有metaphysical causation(形而上的因果)。以形而上的因果,first cause(第一因)同final cause(究極因),來做為因果決定因素的最高原理,然後在這中間劃一道等號,也就是the very “final cause” is the same with the “first cause”(「究極因」本身即「第一因」,兩者是二而一的),即如華嚴經所說:「初發心時即成正覺」 。這也就是因果同時的思想本源。
依此推理,華嚴經所揭示的因果(causation)次第,第一是cosmic causation(宇宙的因果關係),是must be explained in terms of the first cause and final cause(必須釋之以第一因和究極因)其成分含括了第二次第的moral causation(道德因果關係),而又開展出第三次第的metaphysical causation(形而上的因果關係),透過因生果感的決定性(determinateness)之動能,表現於spiritual(精神上的),便是inspiration of freedom(自由的興發或激揚),最後乃衍變成第四次第的religious causation(宗教的因果關係) 。
而「宗教的因果關係」,則是由「信、解、行、證」四種修行漸次,含賅了「五周因果」的質素,來銓釋、來信仰、來實踐、來證果。
華嚴經所揭示的因果次第理念,展現在中國文化的生命哲學與人文典籍裡,就是以「易經」為認識論、本體論、宇宙論的cosmic causation(宇宙的因果關係),以儒家「四書」(大學、中庸、論語、孟子)作為社會倫理的moral causation(道德因果關係),以道家老子「道德經」的心物合一、天人合一思想來詮釋生命本體之metaphysical causation(形而上的因果關係),以佛家「華嚴經」、「法華經」、「佛說業報差別經」、「無量壽經」、「瑜伽師地論」、「維摩詰所說不可思議解脫經」、「地藏經」、「金剛經」、「梵網經」、「心經」等作為生命法則的religious causation(宗教的因果關係)。這些智慧經典在在彰顯出以因果次第的思想來教育全人的信念與方法,既含有人的質素、社會規範與人之所以異於禽獸的明真性靈,也明白道出了天道好還的因果律則。
(四)華嚴經的「五周因果」論
依據華嚴經疏卷三、卷四將華嚴一經(八十華嚴)所詮之義理,解析為「五周因果」,即(1)所信因果:謂於華嚴第一會、菩提場宣說如來依正之果報法門,是為一周。(2)差別因果:謂於第二會普光明殿至第七會重會於普光明殿中,宣說十信、十住、十行、十迴向、十地、等覺之差別因果之法門,是為一周。(3)平等因果:謂於第七重會普光明殿中,宣說平等因果,是為一周(主要以闡明「因果融攝,平等不二」為義諦)。(4)成仁因果:又作出世因果,謂於第八會重會於普光明殿中,宣說成行因果,遠離世間法,是為一周。(5)證入因果:謂於第九會逝多林中,宣說證入法界妙門,是為一周。「五周因果」總歸於第五證入因果,即從最初「所信因果」以至第四「成行因果」,是欲令行者深信(昆盧)遮那之果德,詳解六位之因果,乃至依此而實踐修行,總此而為證入法界之唯一途徑 。
為了方便認知華嚴思想的因果結構,吾人可以藉由「五周因果」論來逐次說明。
1. 所信因果:按照方東美教授的認知,所謂「所信因果周」可以拿亞里斯多德在其Metaphysics(形上學)裏面所講的first cause(第一因)。第一因在西方宗教裏面就是God(上帝),位格神,就是theism(一神論)所講的上帝。但是,在佛教裏所揭示的第一因,並不是單獨的一個位格神,而是智身遍在一切,支配一切的精神力量 。
這種精神力量,是從智慧海裏所湧現出來的所謂最高的智慧浪潮,形成光明智境,可以滲透到一切宇宙的森羅萬象裏,不論事、物、人、神、天龍、八部諸鬼神,一切的一切,都滲透進去,彰顯一切眾生及三世諸佛同一智海。這在哲學上就是藉由亞里斯多德的形上學之第一因,即是先舉佛果,令人深信,然後經由解行相應的體證,融滲到一切宇宙的差別境界裡,讓人人皆能普受信仰的光明,以證得圓滿佛果境界 。這種因果律則落實到人間的政治信仰裡面,就是儒家揭櫫的「禮運大同篇」之天下為公思想,是孫中山先生創發的三民主義與五權憲法思想,使得中華民族與全人類皆能獲享幸福的民有、民治、民享的一統多元之政治資源,也即是當初法國大革命所揭示的自由、平等、博愛的民主理念。
2. 差別因果:第二因果就是當信仰了一個高明至尊、無所不包、無所不融的內在力量後,將生命滲透到每一種差別世界,在每一種差別秩序裏面去運作。也即是先理解了佛陀所說的教理,根據其慧解之智去回應一切差別世界、物質世界、生命世界、超物質世界、超生命世界,並且均能體悟宇宙上層世界的一切都是目的系統,從發菩提心而解行相應,再歷境造修,悲智双運,然後均能一一處理而了透,便能形成差別智慧 。這種周徧於一切處,而又隨緣示現的生命圓滿能量,外顯於差別世界中,即是所謂的「差別因果周」。
3. 平等因果:能夠理解、應付、處理、把握、操縱,使一切森羅萬象的差別世界,圓融炳現,變成integrative unirerse(統攝的宇宙),在這個統攝的宇宙裏面發現它之所以能夠形成一個integrative structure(統攝的結構),乃是因為它具有一種integrative power(統攝的權力)貫注在裏頭。也即是說此一因果力量,是宇宙無限精神權力的一個大攝受系統,這個大攝受系統就是佛的光明菩提。
所有一切的存在物,從生物到人類,都能分享這個光明,叫做「平等因果周」,在平等因果周裏面,一切都是圓滿圓滿、平等平等,心、佛、眾生,三無差別 的境界。
而這種等無差別的「平等」真諦,實以「因緣果報」、「如是因如是果、如是果如是因」的不二律則作為統攝一切生命昇沉之準繩。而這種「平等」的本義,是無礙於貧富貴賤、族群血統、社會階級、黨派系統、智愚凡聖等條件的,宇宙內事,一切皆以「因果」作為終極之審判權。以人類近幾年的災難源頭勘查,平等共業的因緣果報,很明顯的印證了這一因果律的循環軌別。
4. 成行因果:在華嚴思想所含攝的「成行因果」意涵中,兼含了實踐、迴向與復還生死、渡脫迷途之意義。根據方東美教授的理解,華嚴經「離世間品」所曉喻的的出世間之出世目的不是在「出世」,這其中有一個很重要的階段叫「出出世」,再從「出世」裏面超脫解放。也就是說,成就圓滿生命的菩蕯,雖然已經向上迴向,使般若與菩提相應,而達到智慧的最高頂點,這個最高頂點是不容停留,必須要在達到最高的智慧與行動的能力時再下來(回到人間和眾生界),即「出出世」,也就是佛說「八大人覺經」的總合境界。
在「離世間品」裏面,普賢菩薩拿他的創造能力,答覆普慧同其他大菩蕯所提出來的二百種不同問題,給予二千種圓滿的答覆,這都是由於他能從他創造生命中把他的優越能力實現出來,這是「成行因果周」 。「成行因果」所顯詮的「出出世」意涵,即是「佛說八大人覺經」裡第八覺知後總結語所謂「菩蕯大人,之所覺悟,…乘法身船,至涅槃岸,復還生死,渡脫眾生,以前八事,開導一切,令諸眾生,覺生死苦,捨離五欲,修心聖道」 的意思。也就是普賢十大願所示現的「普皆廻向」之究竟因果。
5. 證入因果:在華嚴經「入法界品」裏,假托善財童子的求道,普示其內容真相;善財南行,經一百一十城,參見五十三位善知識,終見彌勒,彈指間開啟莊嚴藏的生命最高最博之智慧樓閣,證入不可思議的最高精神領域,見種種不可思議境界,入無礙解脫之門,得見十方清淨眼,得善觀察無礙自在智,證入所謂最高的宗教領域裏面去。這就是華嚴經的整個思想結構──五周因果:即所謂「所信因果周」、「差別因果周」、「平等因果周」、「成行因果周」,最後就以善財為「證入因果周」 。
華嚴經的「五周因果」思想含有聖凡一如、等無差別、圓融無礙、平等不二之本初意涵,佛與眾生因著佛性本具的生命內在質素,即含有mutual implication(相互蘊涵) 的關係,而藉由「因果不昧」的宇宙秩序,以及五周因果的運行法則,一切生命的意義、價值、和終極目的便獲得了完整的呈現。
(六)華嚴經「三世互相見」的終始對返思想
在華嚴經裡所詮釋的正向因果律中,將「宇宙的因果關係」、「道德的因果關係」、「形而上的因果關係」和「宗教的因果關係」,藉著相互蘊涵(mutual implication)的作用,綜統匯整了一切差別世界、差別業果和十方法界的生命能量。
方東美教授再以哲學思維理析出五周因果:「所信因果、差別因果、平等因果、成行因果、證入因果」來顯示「信、解、行、證」的修行次第,並以此修行次第彰顯「人」存在於全生生命界的超昇途徑與人生目的。這種生命逐漸向上推展的功能、元素,既含賅了不可否認的正向因果律,同時,也融攝了「橫遍十方,豎窮三際」的「三世互相見」原理。
佛教高僧宣化上人在「大方廣佛華嚴經疏淺釋」之論述中,對此「三世互相見」的原理,闡釋得很恰當,他說:「所謂『橫遍十方,豎窮三際』。從空間上來說,是盡虛空遍法界;就時間上來說,十世古今不出一念。就是說過去的過去,過去的現在,過去的未來,這是過去的三世。現在的過去,現在的現在,現在的未來,這是現在的三世。未來的過去,未來的現在,未來的未來,這是未來的三世。這個三世,合起來成為九世,九世不離一念,這一念又算為一世總算十世。
在普賢行願上說:『在過去裏的未來,在未來裏的現在』即是所謂「三世互相見」。在三世裏邊,我能看見你,你也能看見我。也就是過去可以看見現在,也可以看見未來。未來可看見現在,又可以看見過去,看得清清楚楚」 ,而這也就是時空同位的生命本質。
宣化上人對於華嚴世界因果律則的詮釋,可以稱之為「三世互相見」理論,這個說明,並非他獨有的創見,而是了然於佛的宇宙觀與生命觀,一語道破了三千大千世界一切總相,一切時、一切位的本來面目。說得系統一些,就是「現在是過去的未來,現在是未來的過去,現在的當下一念時空,即含賅了過去、現在、未來三世」 。而「三千大千世界一切總相」又含蘊了因果對返的律則,將生命的運作內涵完整地呈現為具足規範倫理而又含有生命原創之能的圓融狀態。
如此納入「時、空、因、果、業報」和「十二因緣」法,則生命即呈現「豎窮三際、連緜無限」的永恆無間狀態。
為了清楚體現生命三世因果同時與因果對返的義理。特以<華嚴世界「三世互相見」因果對返圖>示之,藉以收思想統整之教育功能。
六、 結語
中華民國的締建者孫中山先生於1919年12月30日,在上海向國人提出他的「孫文學說」(心理建設)自序說:「夫國者人之積也,人者、心之器也,而國事者,一人群心裡之現象也。是故政治之隆污,係乎人心之振靡」 。孫中山先生是海峽兩岸中國人乃至海外華人共同推崇的民族偉人,既是亞洲民主之先驅,也是東方民主主義的領航者,其智慮之宏遠,心胸之豁達,誠非後來之爭奪國權者所能望其項背。而孫中山先生的此句政治箴言,亦足以鑑照海峽兩岸政經興衰、成敗消長之實景,足供舉世評鑑之公準。進一步而言,「人心之振靡」與否是「因」,「政治之隆污」是「果」。積人之國,倘若心術用壞了,則縱使政治宗主國再有多麼豐厚的條件來包庇,遮掩、粉飾,也將無濟於人心盡失的敗局。
西方靈學大師James Van Praagh(范普拉)的畢生信條是:「尋找未知,發現『無知』」 。向未知的領域追尋新知,在人類進化的歷程中,填補對因果律的無知,不斷的增長生命的能見度,也將宇宙萬有的因果法則契入生活領域中,這才是全體人類負責任的作法。
方東美教授為我們理析的三層四分之正向因果律,是以「信、解、行、證」的修學功夫來完成人生成就優質生命的向上階梯。在正向發展的因果律裡,包含了「宇宙的因果關係」、「道德上的因果關係」、「形而上的因果關係」和「宗教的因果關係」,這幾個互相融摻,互為連結的因果關係,經由「五周因果」的漸次提昇、逐一印證,便能夠完成平等不二、圓融無礙的聖果。所以,華嚴思想所含攝的因果律,實足以作為開啟生命全方位能見度的窗口。
就因果律所顯示的人間果報視之,是可以用三種系統來檢證人的生命業力的,那就是:
第一、隱性命格:包含先天的業因(出生年月日時辰所示現的八字、命盤)和後天的基因(父母的血緣、遺傳、出生的環境等)。
第二、顯性資質:智商、心智、性向、長相、特質、個性、習染、才能、體能、壽考等。
第三、現實因緣:際遇、資源、信仰、知識、資訊、人緣、成就、禍福、得失、業報、環境、生態等。
以上述三種「生命業力系統」為基本條件,向上、向下、向外、向內觀照和探勘,就不難檢證判定出此人或此一團體(宗教、種族、區域、黨派)的生命能見度之寬窄、深淺、優劣或明晦與否。
由此可知,孫中山先生揭示國人的心理建設起點,必須立基於「自由、平等、博愛」和「天下為公」的大我胸懷,跳脫單一族群、單一政黨、單一利益團體的意識型態,去向多元生命領域開放良性的互動機制,唯能如此,才能將個體乃至群體的「生命共業系統」安置於正向發展的因果對返流程中,提昇人的生命素質,融會、統整族群與族群良性互動的優質文明,建構出世出世間圓滿生命的福德善業。
參 考 文 獻
1、《大方廣佛華嚴經》,台南:和裕出版社,1993,佛誕日。
2、方東美著,《華嚴宗哲學》〈上冊〉,初版,台北:黎明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81/07。
3、印順老法師著,《論三世因果的特勝》,《因果選集》,苗栗:無量壽出版社,1981/12。
4、太虛大師著,《優婆塞戒經》講錄,台北:財團法人佛陀教育基金會,1993/10。
5、《阿難問事佛吉凶經》,台北:松山念佛會,1993/12。
6、李嗣涔著,〈隱密物質、隱密能量與信息塲〉,台北:中華生命電磁科學學會,2004年「身、心、靈科學」學術研討會論文集,2004/04。
7、宣化禪師講述,《大方廣佛華嚴經疏淺釋》〈三、四〉,台北:大乘精舍印經會,1982/08。
8、唐湘清著述,《因果報應故事類編》,台北:唐醫師診所,1981/08。
9、徐芹庭著,《易學源流》上冊,台北:國立編譯館,1987/08。
10、《現代因果報應錄》,台北:華藏淨宗學會,2003/06。
11、淨松居士編述,《因果報應實證》,台北:七海印刷有限公司,1992/02。
12、曾仕強著,《中國式管理》,台北:百順資訊管理顧問有限公司,2001/08。
13、孫中山著,〈孫文學說(心理建設)自序〉,《建國方略》,台北:中央文物供應社,1982/06。
14、張其成主編,《易學大辭典》,北京:華夏出版社,1992/02。
15、傅佩榮著,《論語解讀》,台北:立緒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02/05。
16、朱依譯,James Ven Praagh詹姆斯.范普拉著,《與天堂對話-來自另一個世界的溫馨訊息》,台北:時報文化出版企業股份有限公司,1998/06。
17、黃智海居士著,《不可思議的因果現象》,台北:日行善心會,1994/04。
18、黃漢耀譯,布萊恩.魏斯(Brian L. Weiss)作,《生命輪迴-超越時空的前世療法》,(Through Time into Healing),台北:張老師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94/08。
19、吳京玲譯,佛瑞茲.佛瑞德.史密斯著,《心橋-結合身心的能量療法》,台北:世茂出版社,1997/07。
20、劉易齋著,《生命管理學初探》,台北:普林斯頓國際股份有限公司,2003/09。
21、劉易齋著,《生命學問概論》,台北:普林斯頓國際股份有限公司,2006/02。
22、慈怡主編,《佛光大辭典》(二),高雄:佛光出版社,1989/06。
22、蔡宗陽著,《多功能實用成語典》,台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2001/07。
23、蘭陵學了氏,《太上感應篇訓證》,台北:財團法人佛陀教育基金會出版部,1992/02。
留言列表